以下是引用加菲小帕在2007-1-25 10:38:00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天下胡子在2007-1-24 23:24:00的发言: 在前些日看到了一粮食组织在元阳搞的一次活动。把相机分发到农户的手中,让他们拍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看了这一批来自老农的相片,深有感触,风光的意义何在?人文的东西才是最感人的东西。 美不胜收的好作品!!狂顶! 但楼主的以上观点似乎偏激了些,风光摄影仍然是永恒的主题。。。。 借用风光大师李元的观点:“大自然的环境从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于它的认识和它所带来的意义,不但因人而异,也显现出不同文化上的差距。对于大自然的重视,甚至把大自然人格化,是中国文化的特性。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里,对于大自然的重视可以说贯穿了各种的媒体。不单说山水画一直被认为是国画的主流,诗词文学也充满着对于大自然的描述、借鉴和引申。。。。。 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可以使自己心思更开阔、秉性更忠厚。在恬淡里坚忍自己的毅力,在寄畅自然中达成心灵的净化。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下,以大自然为题材的风光摄影,很自然地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以大自然为题材的作品所表现的,缺乏可以直接和观众沟通的故事,也不像人文题材那样可以“立竿见影”地表达摄影者的社会观,这类作品的含蓄和深度,使它对于一般人来说,似乎缺乏与日常生活有关联的社会价值,也难以激发人们七情六欲的感受。但是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宇宙观,这样的题材用在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里,却是可以用来反映(从而引申出)创意者对人文关系的观察和他的个人情操。通过人格化的发挥,从中产生出具有人性含意的引申。。。。 在当今摄影技术的支持下,当一张具有新意的摄影作品问世以后,对一个有经验的摄影者来说,只要他有时间而且在相似情况发生的那一刹那时人在现场,他也可以得到几乎是同样的(甚至更具有冲击力的)效果。其实,被称为是“第三只眼睛”的相机,讲究的应该是摄影的发现性和作品的个性化。。。。
在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文化艺术都是所谓“培养出来的品位”。在风光摄影里,拍摄大家都看得到的景色,只能看作一个开始。更何况这样的景色是有限的,而细节性的观察和发现是因人而异,而正因为它的个性化,可以使得风光摄影创作的前途永无极限。。。。” 我认为说得很好,也是对热爱风光的摄影师在迷茫和彷徨时的指路明灯。供参考 同意楼上的观点。风光与人文并不相互矛盾,大没必要捧一个贬一个,每个摄影人均有个人的偏好和看法。应予以尊重。实际上能拍好风光片要比拍人文辛苦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