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delin 于 2016-11-16 01:37 编辑
您的批评总是带给我帮助,纠正我的错误,我真诚的感谢。
其一、确实如您所说:“业余爱好者”这个群体将永远存在。 《周礼·考工记》讲“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就是说,360行,行行都有祖师爷,这些祖师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认为: 1)各行各业,在这些祖师爷开创这个行业之前,都没有专业的人员在从事这个行业,所以可以说每个行业的祖师爷,都是这个行业的“业余爱好者”。外行铭记着这些祖师爷的事迹。 2)每个行业的发展初期,只有少量的专业从业人员,这个行业的“业余爱好者”容易创造出本行业的奇迹。 3)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到了:“360行,行行出状元”的时候,涌现了:大批专业人员,很多专业研究院,大量专业研究成果,深奥的专业理论,尖端的专业设备仪器。到了这个阶段,这个行业的“业余爱好者”再优秀,也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外行已经丝毫感受不到这个行业还有“业余爱好者”的存在。 这就是各行各业“业余爱好者”发展的客观规律。 举例说: A,诸葛亮是政治家,也是典型的“天文业余爱好者”,他观星像的天文大作“借东风”,直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B,商周时代的“歌唱业余爱好者”和“舞蹈业余爱好者”,所创作的《诗经》,是古代状元考试的必考科目。 C,抗战时期,工人和农民构成的“军事业余爱好者”所组成的游击队,活跃在大江南北,有效地打击了日寇。 可是,随着天文学院,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军事学院的建立,随着巨型天文设备,豪华剧场,原子弹的出现,活跃在今天的,无数的“天文业余爱好者”,“歌唱业余爱好者”,“舞蹈业余爱好者”,“军事业余爱好者”,他们在业内创作的所谓奇迹,只是满足自己过把瘾而已。他们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外行丝毫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这是各行各业“业余爱好者”都必然遵循的客观规律,“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又怎么能独自打造不败之身,挣脱这个宿命呢?
其二、各行各业所有“业余爱好者”的二种结局: 1,华罗庚之路:只有从“数学业余爱好者”脱胎换骨成了“数学专业工作者”,才能创造出数学界的真正的奇迹,否则,作为金坛中学的庶务员,终其一生,只是“数学业余爱好者”而已。 2,哥德巴赫猜想之路: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被无数个“数学业余爱好者”所证明,他们在数学界创作的这个奇迹,只是满足自己过把瘾而已。将来虽然有无数的“数学业余爱好者”存在,但他们除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之外,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外行丝毫不会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您所说的加拿大HAM,“实现4000公里通联,创造2米波段连通奇迹”,今后“无线电业余爱好者”还会创造无数个这样的奇迹。但总会突然从某一天开始,“无线电业余爱好者”的许多创造,将不再被称为奇迹,而只是满足自己过把瘾而已。
其三、“无线电业余爱好者”没有用武之地的前提条件: 您劝导我“还是多读点书吧”,可能我读的书和您读的书不一样: 1,物联网时代必将到来; 2,物联网时代:在所有家庭,所有公共场所和所有山川道路的每个角落里,布满了无数的无线电传感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知道,哪儿放着什么东西,哪儿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时候,发生刮风,下雨,泥石流,地震的瞬间,通过无线电手段,人们随时可以知道风力,雨量,泥石流冲击面积,震级,震中,倒塌房屋的数量,道路受损状况; 3,根本就不再需要“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们,如您所想象的那样:在第一时间很辛苦地出现在自然灾难的现场了。 我说这需要50年,您批评我是“信口开河的臆想武断”,我再次感谢、并接受您的批评。 当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的“信口开河的臆想武断”的时候,才发现我其实是被这两条信息吓坏了: 覆盖“远海、深山、荒漠,全球通都不通的地方”的、免费的“北斗海聊”,即将普及; 谷歌通过升空的卫星,向全球提供“无盲区、无死角”的免费无线网络服务,即将实现。 “北斗海聊”和谷歌的网络服务一旦实现,“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们的创造,还能被称之为人间奇迹吗?
其四、如您所说:“到此,我觉得已经没有再回复你任何发言的必要了。” 坦率地说在无线电领域,幼儿园水平的我将摹仿您,“没有再探索HAM的悲哀的任何必要了”。这种摹仿,既是表明我不想成为您眼中的那种“毫无根据信口雌黄”的怪人,也表明了我对您的尊敬。第三次感谢您,这句话使我皤然醒悟:有那时间,还不如做点别的更有益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