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画外杨老师
郑志群/文
因赴景德镇画瓷,再次与杨怀君先生同住一屋。杨先生长我十几岁,是我家乡鱼台县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也是我夫人和女儿的美术老师,所以,我也喜欢称呼他杨老师。杨老师个头不高,清瘦奇崛,在我们这里绝称不上山东大汉,但他画一手大写意花鸟画,倒是完全展现了大汉形象,观其用笔泼辣大胆,水墨酣畅淋漓,章法尤重疏密对比,花鸟抽象的形态加上他擅长的笔墨语言,有一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之感。
杨老师多年在鱼台——一个偏僻的小县城生活、从教,尽管交通越来越发达,但对于书画家来说,交流仍然偏僻。就是这位有时带点口吃,有点木讷的杨老师,大概十年前,突然有个决定,要到北京向邓嘉德先生拜师学艺,这让我们周围的朋友惊羡不已!杨老师本就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多年,一手花鸟画的拿手好戏,并担任着县美协主席之职,以画养画绝没问题。再者,五十岁这把年纪,在县城已经接近退休年龄,有的已经照看起孙辈来,再说去北京学习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都是需要决心和家庭做出巨大支持的,但他态度是坚决的。当时书协、美协两帮同行送君一别,那只有为“壮士”壮行的鱼台米酒来伺候了,那天,同桌的大都“喝高了”,小县城出了一个去北京的画家,“喝高”是最体面的祝贺。我感到,杨老师的北京学习收获是很大的,先是眼界的开阔,再者交流机会多,手下提升的快,气象格局逐步扩大,气息更加醇厚,这从他的笔墨中能够感受到。
同住一屋,每晚都聊到凌晨,主要聊艺术,聊作品,最后聊到人。我发现,杨老师“不唯上”,“不唯书”,谁画的好,谁画的不好,他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是专门量艺术的,没有地位贵贱。他有一套对笔墨语言独特的见解,他喜欢简约,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杨老师更加喜欢用“水”,唯不喜欢繁缛,他的观点既传统又前卫,但绝不墨守成规。一天晚上,我们谈兴正浓,他话锋一转说他的字不行,我说,字画同源,你按你的画家功夫去关照题款就行,浑然一体也是一种风格,有功夫再练练字。至于印,如果咱们风格能够契合,那就用我刻的,可以再给你刻,包括你今年计划搞展览的用印,他突然呼呼睡着了,第二天还说做了一个梦……
杨老师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与他交往,他会把别人想到前头,但他也不做没有原则的让步。这种人,与他交往起来,你不会忍心骗他一次,果真不小心骗了一次,下次他还用真情对你的时候,怎么再骗他?他能让一步,第二步连对方都会不好意思的,因为他太真诚了。但他会计较,没有人不计较这种得寸进尺,所以,两次之后,他能原谅你的错,但难以再做朋友了。所以,大可不必在他面前来“城府”,坦坦荡荡即是,一如他的画。
杨老师终于从鱼台来济宁居住了,就这事,我是一“劝” 十年,不过来了就好,以后交往更方便了,包括喜欢他艺术的观众。
(作者:郑志群,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山东印社副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会秘书长,济宁市书协副主席,济宁市青年书协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