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崭新的
- UID
- 42937
- 经验
- 3662 点
- 威望
- 1 点
- 金钱
- 1874 金轮胎
- 积分
- 6329
- 注册时间
- 2006-1-8
- 在线时间
- 1127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7-12-16
- 帖子
- 4160
- 主题
- 182
- 精华
- 1
禁止访问
注册2006-1-8
|
朋友在根河市敖鲁古雅乡做驯鹿博物馆项目,趁此便利有幸和乡里的领导到已经搬迁了3回的鄂温克猎民点去参观。一路上了解到,gov-ern-ment为了给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在乡gov-ern-ment附近盖了好多整齐的房子,可是好多猎民不适应这样的生活,也舍不得驯鹿,依然住在比较艰苦的山里。。。
不知从何时开始,鄂温克族的很多人都酗酒,曾经的美女画家柳芭就是醉酒在恩和镇的河里淹死了。。。。
猎民们养鹿,不杀鹿,而且驯鹿都是野养,鹿随便走,过几天就自己回来,不回来就去找一趟,定期出去找回来割鹿茸、或喂盐巴、或点堆艾草熏蚊虫。每年有好多人在森林里下套子,套狍子。不小心就会套到驯鹿,这样死去的鹿他们一般也不吃,我们有幸吃到了前段时间刚被套死的鹿肉。。。
猎民们以前都有枪,直到后来经常出事,最后gov-ern-ment全部收了。。。
转:
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现称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左旗(现称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猎民,是在三百多年前从勒拿河一带的俄罗克屯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当时有七百余人,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该乡有鄂温克族204人,其中猎民171人。
在历史上,鄂温克族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为“通古斯”、“索伦”等,这个民族乡的鄂温克猎民被称为“雅库特”。解放后,党和gov-ern-ment根据鄂温克族的意愿,于1957年底,恢复和统一了原来的名称—鄂温克。
鄂温克人由于人口少(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只有19343人),分布很广。长期以来互相隔绝,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它地区的鄂温克族很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猎民解放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他们以游猎为生,使用驯鹿,从事着单一的、靠自然支配的、丰欠不定的狩猎生产。
驯鹿是一种半野生动物,它的造型十分古怪,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鄂温克语称“鄂伦”,俗名“四不象”。不论雌雄均生茸角,又叫角鹿,善于在沼泽塔头,枝丫茂密的森林中穿行,又能驮运东西,不用精心饲养,用时抓回,不用纵去,是鄂温克猎民在原始森林中游猎的动力,被誉为“林海之舟”。它既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又是难得的观瞻动物。现在该乡是我国驯鹿唯一的产地,尚存一千头左右,是国家二类珍贵保护动物。鄂温克猎民在历史上曾经役使过马,但由于马不适应森林的生存环境,被淘汰掉了。
历史上,鄂温克猎民大体上分四个氏族,即布利托天氏族,卡尔他昆氏族、索罗共氏族和给力克氏族。后来从布利托天氏族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古德林氏族。1761年他们共同的的部落长死去后,就不再有部落长了。各氏族选定自己的猎区,自愿结合在一起,分别在漠河一带、杜林河一带、激流河一带自由狩猎。
根据历史记载,鄂温克猎民的社会组织氏族公社,早在17世纪以前随着父权制的确立而退出历史舞台。以血缘纽带连结起来的“乌力愣”(子孙的意思)家庭公社成为生产、消费的单位,生产资料归“乌力愣”公有,全体成员一起劳动,生活资料按户平均分配。
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游猎时代,他们每年从山上下来几次,住在珠尔干河旁,与额尔古纳河对岸俄国乌启罗夫屯的商人做买卖,用猎物换取生活用品。十九世纪中叶,鄂温克猎民称谓“安达”(意是朋友)的商人开始进入猎区,1920年在奇乾已有十几户汉族小商户与鄂温克猎民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商品的输入对鄂温克猎民起着一定的进步作用。比如,鄂温克猎民使用的火器代替了笨重的原始落后的弓箭、扎枪,大约在1903年有了燧石枪,1906年有了别力弹壳枪,逐渐又有了连珠枪、套筒枪、七九枪、七点六二枪、半自动步枪、小口径枪等。
鄂温克猎民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州语族的北语支,平时交际以自己的语言为主。由于生产力方式落后,没有自己的文字,语汇较少,借用词较多,猎民主要借用俄语,其结果是一个统一的鄂温克民族会在一起,用本民族语言交际也有听不懂的方言。据有关资料记载他们之间“语言略差,尚能明白”。解放后,猎民学会汉语的人越来越多。
解放前鄂温克猎民既没有学校也没有文化,有的用木刻记事的办法,使用“符号语言”。长期以来,没有历法,不明显的区分一年四季,私有观念不强,勤劳、勇敢、憨厚、朴素。
鄂温克猎民由于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也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他们信仰萨满教,男女都可以被挑选当萨满。萨满跳神主要是为人“治病”,祈求狩猎生产的丰收等。后来受东正教的影响,在死者坟上插过十字架,举行婚礼抬过耶稣像,但是还没有完全冲击对萨满的信仰。
鄂温克猎民喜欢唱歌,但音调单纯,跳舞和唱歌同时进行。当他们高兴的时候,在山上燃起一堆篝火,男女老少,手拉手地围着火堆形成圆圈,领唱者唱着歌曲自左向右转动,歌声由低到高,速度由慢转快,直到跳散为止。他们唱的歌词大都是怀念故乡,欢迎客人,赞美祖先打猎等,以此表达思念,抒发感情。
鄂温克猎民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恋爱的时候是经男女双方同意委托媒人介绍,女方父母作主方可定婚,婚礼也比较简单。猎民的丧葬没有固定的墓地,死在何处就葬在何处。他们过去是风葬,近几十年改为土葬,入殓时将死者生前所用的烟袋、杯子、水壶等物打碎后,作为陪葬之物。
多少世纪以来,猎民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遮雨的“撮罗子”,有人叫“仙人柱”,鄂温克猎民叫“纠”。“撮罗子”圆形尖顶,上有小孔,成为自然烟囱。里面拢上火后可以煮肉、做饭、取暖,铺有兽皮可席地而坐,适合于猎民动荡不定的生活。初来这里的客人,无不被这里奇特的生活所吸引。
鄂温克猎民的狩猎生产是围绕着一年四季进行安排的。他们从降雪到化雪期间,以猎取灰鼠为主。冬季有计划地打母鹿取鹿胎。五、六月份有计划的打公鹿取鹿茸。猎取对象主要有鹿、犴、熊、野猪、獐、狍、水獭、紫貂、猞猁、狐狸、獾、雪兔、飞龙、乌鸡等,猎民也捕捞各种鱼类。
[ 本帖最后由 梵人 于 2008-10-9 01:12 编辑 ] |
-
SNV15132.JPG
(193.93 KB, 下载次数: 0)
路上的风景
-
SNV15136.JPG
(97.66 KB, 下载次数: 0)
蓝莓
-
SNV15139.JPG
(96.1 KB, 下载次数: 0)
蘑菇
-
SNV15141.JPG
(130.57 KB, 下载次数: 0)
蜂蝶恋
-
SNV15253.JPG
(162.62 KB, 下载次数: 0)
路边的入口处盖的小屋
-
SNV15248.JPG
(188.17 KB, 下载次数: 0)
搭的小路
-
SNV15153.JPG
(144.18 KB, 下载次数: 0)
狗出来迎客了
-
SNV15156.JPG
(104.32 KB, 下载次数: 0)
准备点火做饭
-
SNV15186.JPG
(172.6 KB, 下载次数: 3)
母子情深
-
SNV15187.JPG
(175.75 KB, 下载次数: 0)
31岁的猎民
-
SNV15188.JPG
(160.27 KB, 下载次数: 0)
驯鹿都躲在艾草烟里
-
SNV15181.jpg
(168.95 KB, 下载次数: 0)
很温顺,可以摸角,不割茸就长成了角,在森林中也会碰断的。
-
SNV15190.jpg
(141.04 KB, 下载次数: 0)
-
SNV15192.JPG
(178 KB, 下载次数: 0)
-
SNV15198.JPG
(127.63 KB, 下载次数: 0)
鄂温克大妈
-
SNV15213.JPG
(152.91 KB, 下载次数: 0)
政府给配的太阳能和卫星电视,据乡领导说,奥运开幕式就是靠这个看到的
-
SNV15214.JPG
(183.65 KB, 下载次数: 0)
已经不住的撮罗子
-
SNV15216.JPG
(197.39 KB, 下载次数: 0)
这个东西是放东西的,防野兽、动物
-
SNV15217.JPG
(177.65 KB, 下载次数: 0)
原来的灶台
-
SNV15218.JPG
(141.35 KB, 下载次数: 0)
内部
-
SNV15219.JPG
(127.88 KB, 下载次数: 0)
已经裂了
-
SNV15220.JPG
(135.38 KB, 下载次数: 0)
桦树皮细部
-
SNV15228.JPG
(137.29 KB, 下载次数: 0)
现在住的帐篷
-
SNV15223.JPG
(100.73 KB, 下载次数: 0)
现采的野生蘑菇,和柴鸡顿一块!香!
-
SNV15230.JPG
(128.36 KB, 下载次数: 0)
烤鹿肉
-
SNV15231.JPG
(146.2 KB, 下载次数: 3)
炒熊肉(就一小块,存下来的,把熊骨头给狗吃,狗丢下就跑了)
-
SNV15232.JPG
(152.45 KB, 下载次数: 0)
忙乎
-
SNV15241.JPG
(120.83 KB, 下载次数: 0)
山珍野味
-
SNV15247.JPG
(123.18 KB, 下载次数: 2)
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