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锐
- UID
- 136844
- 经验
- 723 点
- 威望
- 6 点
- 金钱
- 96 金轮胎
- 积分
- 3599
- 注册时间
- 2008-2-8
- 在线时间
- 227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1-8-26
- 帖子
- 3400
- 主题
- 86
- 精华
- 2
e族权天使
![Rank: 4](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注册2008-2-8
![雅安抗震救灾爱心](static/image/common/medal60.gif)
|
雪豹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的动物。常栖于海拔2500~5000米高山上。夏季可在3000~6000米的高山上见到,冬季多随着食物的迁徙而下降至2000~3500米。但有的雪豹在冬季仍生活在5000米的高山上,在珠穆朗玛峰北坡考察时,曾在海拔5300米高山营地的附近见到过一只雪豹。雪豹并非全部都生活在海拔高的地方或是山上,内蒙古包头以西约10公里的乌拉山(最高仅2185米)一带的雪豹常年是在1000米左右的环境中生活。也有居住在600~1500米高的草原地带(寿振黄,1962)。 雪豹一般栖居在空旷多岩石的地方。在祁连山4500米以下至4100米以上的山顶脊部,在珠穆朗玛峰北坡5400米高的雪地上曾见雪豹的足迹,雪豹经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岩及寒漠带的环境中活动。由于它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互动,故名“雪豹”。它全身长毛之下又有着浓密的底绒,能够抵御严凛的风寒。足垫和垫间的丛毛可以在冰雪地上防滑抗冻,当夏季高山酷暑、阳光辐射在岩石上又可以隔热挡灼烫。它很少到林丛或灌木林中,虽然曾在芦苇丛中捕获到一只雪豹(钱燕文等,1965),但这是极个别现象。 夜行性,在黄昏和黎明时候活动最频繁,白天也偶尔出来。雪豹上山、下山均有一定路线,从足迹上观察,它喜走山嵴和溪谷,不愿行灌丛杂林,也不喜走旷阔的山坡和松软的雪层,经常沿着踩出的小径行走。 在寒冷贫瘠的山区,雪豹所擢取的食物以北山羊、岩羊、盘羊等高原动物为主,它也 雪豹
寻猎一些小型种,如兔、旱獭或鼠类,也喜食高山的雪鸡,马鸡和红雉等鸟类。在食物缺乏时,潜至村舍或牧场附近盗食家畜、家禽。1960年6月22日在内蒙古乌拉山,一只雪豹窜到正在放牧的羊群中,拖走一只羊,后X贴踩铗将它捕获。另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铁杆里克附近捉到的一只雪豹也是因为它伤害了多只家羊。雪豹在非常饥饿时也敢袭击大型家畜,在甘肃曾有一只雪豹偷袭群牛。冬季时,由于食物缺乏,而移至较低的山上活动,活动领域相当大。它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一个地区。有时需要数日才能返回栖息地。
巢穴
平时独栖,仅在发情期前后才成对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设在岩石洞中、乱石凹处、石缝里或岩石下面的灌木丛中,大多在阳坡上,往往好几年都不离开一个巢穴,窝内常常有很多雪豹脱落的体毛。巡猎时也以灌丛或石岩上作临时的休息场所。由于毛色和花纹同周围环境特别协调,形成良好的隐蔽色彩,很难被发现。
活动时间
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独居,夜行性,晨昏活跃。
活动路线
雪豹猎食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需要许多天沿原路返回,夜行性, 白天很少出来,或者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在黄昏或黎明时候最为活跃,上下山有一定路线,多走山脊和溪谷。
活动特点
雪豹感官敏锐,性机警,行动敏捷,善攀爬、跳跃。由于其粗大的尾巴做掌握方向的“舵”,它在跃起时可在空中转弯,因此其捕食的能力很强。性情凶猛异常,但在野外一般不主动攻击人。雪豹因为全身被有厚厚的绒毛,所以很耐严寒,即使气温在零下20多度时,也能在野外活动。叫声类似于嘶嚎,不同于狮、虎那样的大吼。
捕食
以猫科动物特有的伏击式猎杀为主,辅以短距离快速追杀。捕食山羊、岩羊、斑羚、鹿,兼食黄鼠、野兔等小型动物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有相对固定居住地点,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黄昏时,岩羊开始离开岩石到草地觅食,雪豹则随岩羊群活动,常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捕食岩羊,咬其喉部使之死亡。雪豹勇猛异常,善于在山岩上跳跃。它们把身体蜷缩起来隐藏在岩石之间,当猎物路过时,它们突然跃起来袭击。冬天寻不到食物时,它们就跑到低山区偷食人类的家畜和家禽。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习性
雪豹性凶猛而机警。嗅觉、听觉较敏锐。行动隐缓而灵巧,善于跳跃;五米左右宽的沟一跃而过。从地上可以纵跃到二、三米高的岩石上。 雪豹猎食时,往往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法,常在野羊活动的地区或途径附近隐藏,由于它身上的花纹色彩与裸岩块斑相似,野羊很难辨别出来,待羊走近时,它突然跃起,以其矫健灵活的躯体接连跳几下便可扑到猎物。一般先食腹部、内脏,然后再吃肌肉,最后食头。食时像小猫一样蹲着用前爪抓着肉,以臼齿撕裂咬食。
发情期
雪豹除在发情、育仔外,一般都是单独活动。与固定的巢穴。巢穴设在岩石洞中或乱石凹处、石缝里。白天在巢穴中睡眠休息,巢内常发现有雪豹身上脱落下的毛。1955年在四川省宝兴县金梵山上发现的雪豹巢窝面积约有一平方米,地上有15~20毫米厚的毛层,由于经常睡卧在地上,毛层已成毡状,巢内很暖。雪豹外出寻找食物,不可能每天都居住在自己的巢穴中。有时,也可以在灌木林。碎石地上发现雪豹临时休息的地方。也曾在雪豹的巢穴周围看到过许多吃剩下的动物骨头(寿辰黄,1962)。
配偶期
雪豹的配偶期多在冬末1—3月。此时,它们的食欲不振,经常嘶叫相互寻找,若两只雄兽相遇必有一番恶斗。雌兽的发情期每次都将持续5—7天,它们每次交配约十余次,每次时间都较短。仅数秒或十余秒。交配姿态与虎、豹相同。交配时,雄豹发出特有的呜叫声。若没有怀孕,雌兽则过一、二月后再继续发情。配偶期过后,雌性各自回到自己的领域。妊娠期98—103天,一般在4月中旬或6月初产仔,每胎3——5仔,大多在清晨生产。刚出生的幼仔体重300—700克,体质很弱,叫声似小猪。闭着眼睛,到7—9天才睁眼。10天后开始爬。前半个月雌豹精心护理哺育它的幼崽,很少离开。一个月后幼崽体重可达1—1.5公斤,一个半月后幼兽能开始吃一点碎肉。幼兽2个月时体重可达4公斤,体长800毫米,可以跟随母豹外出活动。1955年夏季在四川宝兴县发现一只雪豹巢中有一只小雪豹,体重为1.35公斤。1960年6月在内蒙古乌拉山的一只雪豹尚带领2只小雪豹。被捕到的母豹乳房里尚有乳液,估计幼兽在过3、4月时就可以跟随母豹参加捕食。3个月的幼兽体重可达6..5公斤,体长100毫米左右,乳齿式为:3·1·2·0/3·1·2·0=24. 雪豹2—3岁性成熟。寿命10余年。 在自然环境中曾见有雪豹患秃毛癣症,还发现有蛀牙。 幼豹
人工繁殖
由于雪豹生活于高海拔地区。国际上许多动物园都试图进行饲养繁殖,但成功例子不多。1983年7月,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青海省西宁市人民公园,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通过几年的努力,解决了人工饲养条件下雪豹的繁殖问题。但至今未形成饲养繁殖种群。由于雪豹很难适应低海拔地区的湿度、温度、气压和日照变化,所以在世界各地动物园中,能繁殖雪豹的数量很少。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95年繁殖雪豹成功。 动物园中的雪豹经常患有体内寄生虫,有蛔虫、蛲虫等。易患肺炎、结核病和猫类肠炎、传染性腹炎及腹水病等。 雪豹在动物园的寿命可超过15年, 根据实际经验表明,雪豹在饲养条件下生活的时间都比较短,容易患病,往往饲养一、二年就死去。可能是山区动物难以适应海拔高度、适度、温度、和气压的一系列变化。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调节呼吸等技能。对氧化变化很敏感。它的红血球直径很小——5.5μ(4.73—6.15μ),红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血球比容计指标(即红血球的出较量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红血球(14.1—16.8百万/㎜2)相符。 最近雪豹在我国西安动物园中已成功进行繁殖。在国外已有一些动物园成功地繁殖了雪豹。
编辑本段经济意义
雪豹在自然界中数量稀少,不易捕到活兽,雪豹的饲养成活率极低,繁殖又困难。因此它是一种珍贵的展览动物。 中国将雪豹定为国家珍贵、濒于绝灭的保护动物,严禁捕猎
沿俄蒙边境线雪豹
哈萨克斯坦货币1000坚戈
根据1990年代的考察,许多雪豹小群出现在西伯利亚、蒙古、中国的北部和哈萨克斯坦的东北部,呈岛屿化分布,它们被上百公里的泰加林、厚厚的冬雪和荒漠隔离。这里的死亡带面积显著大于生命带,这些种群整体存活的可能取决于对各个被分隔的“核心”的保护以及它们之间在空间上进行接触的可能性。即使是最极端的条件下,雪豹不仅仍出现在100-200年前有记载的分布区,还有不少出现在以前并不知道的区域内。 雪豹至少仍分布于中国的阴山和太康山中一些被隔绝的山脉之中和西伯利亚南部的一系列区域内。阴山及太康山位于戈壁的南部或东南部,系从雪豹的主分布区分隔而来,至今无人能解释为什么雪豹会生活在这些区域里。雪豹向其分布区最北部和西部的Kuznetsk-Altai、Kansk Belogorye和Transbaikal扩张这一现象,也仍然符合V.G. Heptner设定的框架,可被认定为最广泛的物种分布区。Transbaikal分布区(Russia)与其相邻地区的心脏地带存在明显的空间隔离,其距离超过800km。距离之大留下了巨大的缺口,Dzhungarian-Gobi将雪豹的分布区分隔为两个大区,即:西伯利亚-蒙古地区和喜马拉雅-西藏地区。 1976/77年的冬季,在Muiski山脉发现了雪豹,1992/93年冬季 - 在Kodar山脉发现雪豹(一只动物被猎杀),1997年2月,在Ulan-Burgasy山脉发现雪豹。在Ulan-Burgasy地区,甚至40年前就发现了雪豹。 从最近分布边界算起, 雪豹迁入的长度令人惊叹。Ulan-Burgasy山脉距Khentei Chikoiskiy高原400km,距Sayan Kodar分布区的东部500km - 总距离分别达800km和1200km。非常明显的是雪豹适应极端条件的能力远比我们想像得高。该物种比其主要猎物向北延伸的更远。 雪豹在Tunkinskiy山脉的西面部分的生活条件比其在东部的生活条件略好一些。与此相邻的区域在Munku Sardyk(3 492 m)为山脉交界处,大部分区域都可做为良好的雪豹栖息地。这一区域与Tunkinskiy山脉相邻并形成了天然走廊带。该走廊是雪豹到达Bolshoi Sayan山脉及更远一点进入蒙古Hovsogoul西部的山脉的唯一途径。雪豹在Munku Sardyk附近是否存在一个群体,目前尚未弄清。该地还没有观察到带有幼仔的雌性雪豹的记录,但单独行动的雪豹、成体及其踪迹等均已发现。最近的两例发生在1996/1997年的冬季。
中国雪豹现状及保护
中国青藏高原及帕米尔高原地区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区(Michael, 1988)。在青海,雪豹总数约650只(Schaller et al., 1988),再加上青海西北的昆仑山系和可可西里部分,估计青海的雪豹不会低于1,000只。在西藏,雪豹分布区的面积至少为青海的两倍(冯祚建,1992),加上甘肃、新疆和四川西北部,估计全国雪豹的总数在2,000-3,000只左右。但据Novell 和Jackson (1992), Schaller 于1992 和Jackson于1992年曾报道,中国分布总共估计有2,000-2,500左右,该报道还称全世界共有4,510-7,350只。 雪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一直是人狩猎和捕杀的对象。特别是因其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导致其种群濒危。同时,岩羊数量下降也给雪豹这个靠捕食岩羊生存的种群造成了灾难。 我国曾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安迪尔胡杨林附近,以及在尉犁县的芦苇丛中捕到过它。 最近捕获记录是在2007年12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切吉乡祁家村村民捕获1只成年雌性雪豹,年龄在5至6岁之间。 近年中国相继在有雪豹分布地区建立和筹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甘肃东大山、新疆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1992年中国承办了第七届国际雪豹学术讨论会,对保护和科学研究雪豹起了推动作用。 雪豹是亚洲高山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物种,国际上正在实施一个保护雪豹行动计划,期待使雪豹得到很好的保护,进而能够保护整个高山地区的动物区系和生态系统。雪豹活动状况(10张)威武的雪豹(17张)
编辑本段至危因素
1、人为活动及经济开发致使其生境缩小,栖息地呈零星斑块状。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作为雪豹食物资源的有蹄类数量显著下降。 2、非法偷猎直接影响并危及雪豹种群的发展。如1990年,青海省湟中县5位农民用携带的45套铁踩夹,捕猎雪豹14只。70—80年代,青海仅报道偷猎雪豹的数量就达60只(Liao and Tan,1988)。1972—1984年间,青海省天峻县12名矿工,共偷猎雪豹28只(廖炎发等,1990)。1983年春,青海都兰县少数民族8人,2—5月间偷猎了19只雪豹(廖炎发等,1990)。 3、动物园从野外的活捕,对种群下降也不可忽视。1968年到1984年,仅西宁市动物园在青海5州11县就收购雪豹73只。仅1982—1984年西宁动物园从天峻县疏勒硫磺前后沟收购到21只雪豹,多数是成体(廖炎发等,1990)但是,很少见到在动物园中成功繁殖的统计报道。可以肯定,繁殖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外捕得的数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