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e族论坛
标题: “打猎归来” --- 1万公里,美国西部深度自驾游 [打印本页]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0:08
标题: “打猎归来” --- 1万公里,美国西部深度自驾游
这次美西自驾,基本上没有走大城市,都是选小镇和美国乡下,目的就是尽量接触真正的美国人,感受真正的美国生活。一共四周,走了西部九個州。
网上美国自驾游记很多,详细攻略之类,我这里就不写了,就把我在美国自驾期间的故事整理一下,写几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故事和我的一些想法。
时间:10月3日 --10月31日 总里程10500 公里
大致规划章节如下
序言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4-11-16 10:00 编辑 ]
作者: 哈哈嘻嘻 时间: 2012-11-19 20:10
然后呢 没了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0:15
第一章 枪和狩猎
男人对武器和狩猎的迷恋应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这次去美国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玩玩真枪,打打猎。
十月是美国的狩猎季,不过打猎要严格遵守“三规”:规定的季节、规定的地点和规定的物种,要不然轻则罚款、重则蹲监狱,米国的法律可不是天朝的法律,震慑力还是很强的,几乎没人以身试法。
只要你在美国中西部的自驾线路不是太常规,多走走小路和乡下,十月份你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和打猎相关的活动。第一次看见带血的猎物是在华盛顿州中部,当时开车路过一个民居,居然看见有户人家在解剖鹿,马上停车,问主人能否进去参观一下,主人欣然应允,后来才知道他们也是第一次见中国人,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双方噼里啪啦神侃了一个多小时小时。关于如何与美国陌生人神侃,后文详细解释,此处略过。
当亲眼目睹被猎杀的大型动物时,我眼前隐约浮现祖先们为妻儿追寻猎物的场景,说白了,人的祖先原本也是丛林中的一种食肉动物,只是大都市的生活让人远离了这种本能。 基本上,狩猎在美国也算一种比较奢侈的活动,猎物是免费的,但狩猎设备可不便宜,且有这份闲情逸致去打猎的,至少也得中产以上,看看这户人家的房子和车子就基本有数。
-
IMG_6431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178.67 KB, 下载次数: 1)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0:18
来到答应带我们去打猎的爱达荷州的一个朋友家,得到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最近出来打猎的人太多,他们连着出去几次都没有收获,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再出去碰运气了,去了也白搭。好消息是:他们家的私人领地足够大,可以放开手脚玩枪。
他们家是典型的摩门教中产阶层家庭。中国人大多对摩门教不太了解,毕竟摩门教在美国也只能算是少数教派。不过有两位美国摩门教徒中国人可能比较熟悉,他们是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和刚败选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
美国大城市治安相对较差,但小城镇的治安好的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这里的house基本没有围墙,最多也就象征性筑一道篱笆以作为和邻居家领地的分界,美国西部人尤其大大咧咧,甚至没有随手关门的习惯,有时候拜访一个朋友,如果他不在家,就会打电话告诉我,门开着你先屋去吧。
回国后没几天,一个朋友向我炫耀他们家郊区的别墅刚装了激光防盗系统,别说贼了,就是一只猫也别想溜进去,我看他很得意的样子,真不知道是否要替他高兴。
Rubby家的house居然有三个车库,可够奢侈的。
一进门就是他们家的客厅,一台钢琴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可想而知,这户人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前就听说摩门教重视教育,看来此言不虚。
美国很多这样的房子,从正面看一位只有一层,其实还有一层处于半地下室状态,要到后院才可以看见。他们家的楼下还有一个客厅,其实也是John的游戏厅 ,美国貌似XBOX比较流行,几乎家家都有,PS的普及率稍低。
一楼除一个客厅外,还有一个游乐室,里面的台球桌的尺寸非常小,大约只有正常尺寸的一半,旁边还放着一台比较古老的风琴。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顿中餐,一来是讨好一下主人家,二来也是为自己解馋。在美国,我经常做的中国菜是青椒炒虾、番茄炒蛋、西兰花,取材方便、又便于烹饪。在国内这些只能算稀疏平常的小菜,不过哄哄老外显然已经绰绰有余了。
第一次在摩门教徒家庭吃饭,让我见识了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吃饭之前他们必须祷告,祷告词的内容非常简朴,无非就是感谢上帝保佑、赐予食物之类,中间还提到要上帝保佑我们这些中国朋友一路平安,挺让人感动的。根据摩门教义,信徒不能饮酒、抽烟、喝咖啡、茶及其他能够上瘾的食物。所以餐桌上的杯子里装的都是纯水和冰块。
本人的手艺再次得到各位外国友人的 一致好评,大伙夸得我有点不好意思了
摩门教最直观的特点就是“人多势众”一个家庭少则三五个小孩,多则十几个。Rubby一共养育了11个子女,惊人吧 !其中10个都已经成年结婚,最小的John,20岁不到,和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一样,老幺最得宠,John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打猎和冲浪,每年都要去夏威夷的姐姐家住几个月,就是为了冲浪。
刚吃完晚饭,John就拿枪出来给我看,第一次摸到美帝的真枪,俺的小心脏难掩激动。John对我说,这几把枪属于rifle和shotgun,Rifle就是来复枪,“来复”翻译的真好,不仅发音相似,而且把来复枪的运作原理也解释清楚了,以前的来复枪每射击一次,都要重新上发条。Rifle英文本意是枪管中的膛线。可以认为凡是具有膛线的枪都可以称作来复枪。膛线可说是枪管的灵魂, 膛线的作法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 使弹头在出膛之后, 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虽然在15世纪就有使用膛线的纪录, 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困难, 要到18世纪才得以普及。
Shotgun就是霰弹枪,是指无膛线(滑膛)并以发射霰弹为主的枪械。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2-12-16 04:16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0:25
左手提着的水壶是标靶,右手持的是Shotgun ,射击开始! 我们在大约50米开外摆放了好几个水壶,大伙一一过来试试身手。我先用来复枪的小子弹,果然带膛线的枪,命中率就比较高,几乎弹无虚发。因为子弹小,火药也少,来复枪的后座力只是比我以前打过的气枪略大,声音也相对柔和。但霰弹枪就不一样了,后座力极强,且声音震耳欲聋,第二天你还会感到臂弯酸痛。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2-12-16 04:18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0:26
John一招一式都非常熟练,相当有范儿,相比之下,我就显得有点菜鸟了。John有点沮丧地对我说,他已经连续好几天和朋友去郊外打猎,每天晚上都披星戴月,露宿猎场,但却毫无收获。我安慰他说,打猎和钓鱼一样,在乎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对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讲,一生都无非体验在野外追逐猎物的乐趣,你小子应该知足常乐。
下图是美帝专业射手,上图是天朝业余菜鸟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2-12-16 04:18 编辑 ]
-
DSC_0014_副本.jpg
(131.06 KB, 下载次数: 2)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0:27
这是带瞄准镜的狙击枪,射程超远,用来射击大型动物,鹿或麋鹿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0:28
水壶的小洞是来复枪的小子弹打的,来复枪的小子弹比较便宜,5美元100发,基本上只是用来娱乐,或者打仓鼠mouse、臭鼬skunk、松鼠squirrel、浣熊 racoon···之类。
水壶上的大洞是shotgun的大子弹打的,大子弹比较贵,1美元1发,属于霰弹,打大鸟很方便,shotgun火力较强,后坐力极大,第二天起来臂弯酸痛,且声音震耳欲聋。红色的是大子弹的弹壳。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0:30
前面这段算第一章的热身,现在切入正文了。此行最大的亮点就是朋友介绍的一个西部牧场,体验了一番真正的美国西部牛仔的生活,当然玩枪和打猎还是重点:)
话说现在要找一个真正的西部牛仔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现在美国农牧业人口只占全美人口的2%,其中牧业就更少,要找一个偶尔周末去农场装逼的牛仔不难,但要在如今机械化泛滥的年代找一个相对保持传统牛仔生活方式的美国人实在不容易,不过这么不容易的事情却被我完成了,只能说我人品泛滥了。
先介绍老麦一家,他们家是非常保守的摩门教徒(后文详述),老公工作,老婆做家务,生了七八个小孩,五十几岁却已经有好几个孙子辈了。子女都出去大城市了,夫妇俩在牧场过着传统的生活,给子女带小孩成了正业,这点不像美国的老人,反而和中国的爷爷奶奶有点像。
老麦是一家之主,就是传说中真正的西部牛仔!他说,“我这条牛仔裤上的洞可是真正磨出来的,可不是装饰性的。”牛仔裤英文Jean,字面上没有牛仔的意思,可以说,世上本没有牛仔裤,正是老麦这样的人穿多了,才有了牛仔裤。
牛仔对他来说是一种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消遣娱乐而已。
老麦住的地方,方圆5公里之内一共不到十户人家,所以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没有邻居,因为住的最近的也在半公里以外。本以为这么大的空间距离,他和他们的邻居应该都不认识,或者不大来往,没想到老麦告诉我,他和这些“邻居”都很熟悉,逢年过节还经常一起开Party。真的有点惭愧,我连我们小区里面同一幢楼的人都还不一定认识,见面能打个招呼都算是“熟人”了。大城市很拥挤,人和人在空间上都非常靠近,可心理距离却很大。我们每天要说很多话,要见很多人,看上去很热闹,但有时内心的孤独也就我们各自能体会。老麦说,没事的时候,他们两口骑着马大小孙女去牧场兜一圈,不用处理很多人际关系,生活非常简单。
老麦的老婆丽莎虽然是一个家庭主妇,但是骑马、打猎也都会,目前对她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抚养孙子、孙女。
老麦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农民,他和他儿子却会讲西班牙语,这点让我很好奇。原来,每一个成年摩门教徒,在18-22岁之间(也就是高中毕业之后、上大学之前),要义务地为教会传教两年,也就是传说中的“传教士”。传教点虽然遍布世界,但是教徒自己不能挑地方,全由教会来指派,而且所有传教期间的衣食住行全是自费,教会只负责联系住宿并提供临时的交通工具。老麦和他的儿子都曾经去南美传教,所以他们才会说流利的西班牙语,他们教我的第一句西班牙语就是,“mi casa es su casa”“我家就是你家”。前面提到的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就曾经带着妻儿到台湾为摩门教传道。在台湾,他学会了流利的中文。洪博培目前也是美国唯一一位会汉语的州长。
摩门教非常重视教育,不遗余力将教徒们培养成社会精英。摩门教自己还拥有多所大学:杨百翰(Brigham Young)大学、犹他州立大学和后期圣徒商学院,其中位于盐湖城附近杨百翰大学不仅是全美最大的教会大学,而且其会计专业在全美排名前十。
老麦最小的儿子TOM ,正在读医科大学,非常用功,虽然正在读大学但却已经是2个女孩的爹爹了。摩门教不支持避孕,认为人丁越多越好,所以老一辈的摩门教徒经常有10来个小孩,新一代教徒也一般有三五个小孩。
Tom这一代人的生活轨迹完全不同于老麦,他们居住生活在城市,只是偶然来探望一下父母。可以预见,老麦的牧场、马、猎狗,甚至老麦的牛仔生活方式会随着老麦的老去而慢慢消逝,真是非常庆幸可以预见老麦,可以感受一下真正的美国西部牛仔生活。
老麦的儿媳妇和最小的一个孙女,这张照片没有拍好,很可惜啊。
老麦的孙女从小在牧场长大,伴随她的不是水泥森林、拥挤的交通、都市的噪音。
而是草垛、马、小猫、猎狗··· 老麦及其疼爱这个孙女,这小妞虽然三岁都不到,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老麦把她抱上马后,她居然要老麦放手,说要自己来骑。
老麦非常骄傲地看着这个倔犟而又独立的小孙女,对我说,这孩子骨子里就是一个CowGirl !
他们家的house不算豪华,但是真正的西部牛仔住的house,这house也已经有百年历史了,在西部也算个“文物”。
老麦还在院子里面建造了一个亭子,这也叫Gazebo。
小车库和大车库,小车是一辆通用庞蒂亚克,一般用来打酱油用。大车库里面有两台大皮卡,旧的那台几乎被当作拖拉机使用,新的那台用来运货、出远门和打猎。
他们家的一个小客厅,粗犷而不粗糙,记得以前家里装修的时候,采购壁纸时看到一款模拟鹅卵石的墙纸,这次算是看到真货了。
墙上的马刺和马鞭,还记得NBA“圣安东尼奥马刺队”?就是那个Spur 马刺。
他们家的马特别健壮,可不是用来装B用的,能干农活,能跑上百公里远的地方,把猎物驮回家。
群马争食的场面尤其野性
老麦家的子女都住在外地,现在就他和他老婆在给儿子带孙女,美国啥都不缺,却的就是劳力,冬季马上就要来了,我们帮老麦把扫雪用的铲子装配到他的大卡车上,老麦感激不尽,对待我们也越发热情了。 其实去陌生的美国人家里玩,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美国人一般非常好客,热情。但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和主人建立起比较好的关系,并有一定的“化学反应”,你必须要比较好的英语能力,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还必须具备各种各样的技能。
出于礼貌接待你,与想带你一起玩确实是两码事情。
帮老麦处理好家务,老麦说要带我去骑骑马,ok啦,骑马我当然喜欢。
8过,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没有马鞍,我在马背上故作镇定,笑容满面,实则“骑马难下”,吓死我鸟,找了一个借口,赶紧下来。老麦啊老麦,您是牛仔,俺可是菜鸟,你太高估我了。
在老麦家的壁炉旁烤 Marshmallow (真心不知道中文啥意思?有童鞋知道吗?)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2-12-16 08:14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0:32
老麦说既然你要和我去打猎,那咱就先试试身手吧。
老麦家有几十只枪,他问我喜欢用什么?
好在我已经有点经验了,所以装作老神在在地说:一般的rifel 、shotgun 就可以了,我不讲究品牌(讲这话的时候心有点虚,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啥品牌)。
老麦看我还知道一点点,眼神还是亮了一下。
早饭后,略作休息,老麦夫妇就扛着一堆“家伙”和孙女一起带我们去靶场。
我的神啊,这场面对我来说太新鲜了,而且有点震撼,在天朝私人拥枪绝对会被列入打黑对象的,可这里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男人、女人、枪和猎狗---牛仔的生活。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2-11-19 13:01 编辑 ]
作者: zyx3666 时间: 2012-11-19 20:44
怎么没有了啊,还没看够呢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03
再看看弹药箱,一千多发大大小小各类子弹,够不够武装一个连?
老麦表示:有这些家伙,我们美国屌丝从来就不担心“被强拆”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05
其实枪这东西真漂亮,有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暴力美学,怪不得很多人收集枪械。
亲眼所见和图片上看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05
其实枪这东西真漂亮,有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暴力美学,怪不得很多人收集枪械。亲眼所见和图片上看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在中国从官方喉舌到民间百姓对枪支,尤其是对美国的“枪支泛滥”一般是持负面,甚至严厉批评的态度。CCAV时不时对美国的枪杀事件非常关心,上次康涅狄格州的校园枪击案居然还上CCAT的头条,对国内百姓死活好像都没有这么关心,果然是国际人道主义啊。
在美国我接触了很多拥有枪械的老百姓,自己也玩过很多枪,关于枪支必须说点什么,相对国内那些没有摸过枪、没有深入美国社会的砖家,也许我更有发言权。
首先从远处说,美国是世界上极少数以“宪法”捍卫持枪权的肯的国家。建国之初,美国建国先贤们就认为军队很有可能成为中央gov-ern-ment镇压人民的工具,从而危及自由,因此极有必要让人们拥有武器来制衡gov-ern-ment。1791年通过的宪法第二条修正案规定:“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持枪是“自然权利”,是为了人民可以在必要时持枪对抗暴虐的gov-ern-ment。“个人有带枪的权利”已经成为伴随美国宪法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拥有枪械自卫的权利,被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美国宪法非常简短,字里行间却闪耀着“自由和人权思想”的光芒。第二修正案没有写“赋予人们拥有武器的权利”,而是写“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这两者天壤之别,前者像是gov-ern-ment对人民的恩赐,而后者是对“天赋人权”的一种捍卫。美国宪法写好后,几乎就没有改过,倒不是说美国宪法有多么完美,相比修改具体法条的严重性,“开宪法修正的先例”更为可怕,美国人民对这点非常清醒!
仔细研读过美国宪法原文后,我对美国开国元勋佩更加服地五体投地,同样是人,人家打下江山后就能想到怎么制衡权力,而某些人闹革命的时候就把人民哄成爷,打下江山后就把人民当孙子使唤。
前面段说得有点文绉绉,其实说白话点也容易,那就是“甭管泥马是谁,只要侵犯老子的地盘,老子一枪崩了你再说!----这就是天赋人权!”
假设,仅仅只是假设,如果当初中国老百姓有拥有枪支的权利,“红卫兵抄家”这样荒谬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文革更是无从谈起。老百姓一旦手无寸铁,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任统治者宰割的羔羊,你我都是。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1 编辑 ]
-
IMG_7486——1.jpg
(153.87 KB, 下载次数: 3)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09
从近处说,美国已经完成现代化,现在应该说也没有暴政的可能性。现在美国社会的枪支开放的状况,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就很难从功利的角度去解释或者批评。这和中国人喜欢放鞭炮、抽香烟没有本质的区别。我敢说,中国一年死于鞭炮和烟草的人绝对远超过美国死在枪口下的人。我更确信,中国一年鞭炮和烟草的销售额远超美国枪支的销售额。在美国,枪可以收藏,可以用来狩猎,甚至有事没事三五好友在后院打打靶,那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腔调,更是一种祖祖辈辈相传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鞭炮和烟草更加没有实用性。
国内媒体喜欢把美国枪支开放说成受“利益集团绑架”或“暴利文化影响”,这也简直是胡扯蛋。中国禁止烟草广告,香烟一年也不卖几千亿?中国也有军工企业,也有军工企业的利益集团,不也没有见到中国枪支泛滥么?
相比中国人难理解美国的枪支文化,其实美国人更加难以理解中国的“鞭炮和烟草文化”。放鞭炮花钱别说,逢年过节还弄得乌烟瘴气,污染环境。中国人结婚喝喜酒要给来宾“敬烟”,这就更加扯淡,香烟又不是啥滋补品,有啥好敬?敬人家香烟不是害人家么?所以从文化角度来说,枪支在美国民间流行也是非常合理的。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存在便是合理。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2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11
在我眼里步木仓比手枪更像枪,沉甸甸的金属质感,天然的木质纹路,端在手上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扣动扳机后,感觉时空有点凝滞,火|药在枪膛中的爆|炸声和枪的后座力,顺着枪托传到我的耳朵和手臂,好像唤醒了藏在内心深处的本能。[local]1[/local]
-
IMG_7483_1.jpg
(103.48 KB, 下载次数: 0)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12
开始射击之前,老麦展示了全套的动作,老**就是这么熟练和舒展
开始射击之前,老麦展示了全套的动作,老枪|手就是这么熟练和舒展,一招一式都让你感觉枪似乎是老麦身体的一部分,而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牛仔的祖先来西部拓荒,不仅要时时刻刻面对野兽的攻击,还得保护家人不受“坏人”的伤害。枪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唯一的选择!所以,只要去过美国西部,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西部民众拥枪比例比美东高的多,为什么无论发生怎么悲惨的枪击案也无法撼动西部民众对拥枪的支持。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3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13
接着老麦就手把手指导了一下我,第一次来美国牧场我对什么都好奇,大约和老麦合影了20张以上的照片,后来老麦取笑我说:“你要是再拍我可要收费了!”去美国的第一站是洛杉矶,洛杉矶的现代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上还不如上海,也许是美国电影和美剧看多了,对洛杉矶的街景也没有太大的感觉,至于语言环境,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早就没有陌生感了。但是到了老麦的牧场,我才似乎能体到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心情,那确实是对什么都感到新鲜。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4 编辑 ]
-
IMG_7428_1_副本.jpg
(121.29 KB, 下载次数: 3)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14
一切准备就绪,老麦在50米开外的地方贴了一张枪靶,我开始射击!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14
果然名师出高徒,这五发打的不错,晚上应该有机会去跟班打猎了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15
老麦的私人领地有几千亩,他说运气好打到鹿也不是难事,于是先跟他出去踩踩点。老麦的私人领地其实也大部分处于原始状态,转了一圈看到一些大型动物的尸骨。 老麦说,如果天气不是很冷,他喜欢在晚饭后去牧场“走路”,一般一次走个把小时。美国中西部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工业,星空能见度非常高,用“灿烂”一词都不足以形容那么美丽的星空,走累了,他喜欢一个人坐在草地上“冥想” (meditation),望着头顶深邃的星空,听着远处传来的群狼的叫声和自己的呼吸声,他似乎感觉那一刻是可以和上帝沟通的。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4 编辑 ]
-
IMG_6001_副本.jpg
(138.13 KB, 下载次数: 2)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16
于是几个人埋伏到老麦的一个小仓库里,守屋待鹿,能不能守到鹿,只能拼人品了。
也许是人品用完了,等了好久都没啥动静 :(
可能是猎人的第六感来了,老麦让我们留下继续等待机会,他自己带上猎狗和枪,开着他的皮卡去远点的地方寻找机会。出了私人领地,带外国人去打猎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所以我们这次也就没有跟去了,下次一定安排好足够的时间来打猎,老麦,咱后会有期了。
打猎和钓鱼一样,谁都不能保证每次都有收获,享受过程才是打猎的精髓。等待和追寻猎物的过程中的期盼、失落、满足只有当事者才可以体会。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2-12-30 12:10 编辑 ]
-
IMG_5996_1.jpg
(142.13 KB, 下载次数: 0)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19
第二天早上,我睡了一个懒觉,刚吃完早饭老麦已经满载而归了,真是神一样的男银。在美国西部,打猎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就像中国人用筷子吃饭那样理所当然。
在以前,尤其是西部拓荒时代,打猎首先一种生产活动,其次才是娱乐,那时候米国经济还不怎么发达,如果能打到几只Deer 或 Elk(麋鹿,肉比鹿肉好吃,味道像牛肉),一家人冬季的荤菜就有着落了,所以那时候男人如果不会打猎,首先直接影响一家人的伙食标准,而且影响到男性魅力,连讨老婆都成问题,进而影响到传宗接代,同志们,兹事体大啊!
时过境迁,对现在美国人来说,打猎主要是一种娱乐和精神享受了,单纯算经济账,那现在打猎基本是要倒贴的。某些州一年的hunting license 就要六七十美金,甭管你能不能打到猎物每年都得交。根据每个州的法律不同,针对某些猎物你还得去购买指标,甚至要去摇号(in lottery)等待配额。 得到配额后,你打到一只麋鹿或黑熊之类配额动物,就要主动向州gov-ern-ment报告,并上交一定费用。现在美国打猎都是动辄开V10、V8的皮卡或越野车,拖着4 wheeler,出去一晃就是一两天,汽油、弹药消耗都很大,还不一定都能打到猎物。
来美国的前几天,我还身处楼高车堵的大城市,还能看见一些娘娘腔的妖怪在我眼前晃来晃去,身边的人盯着手机、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现在却和美国牛仔混在一起,眼前横着一只血淋淋的鹿,这反差够大吧?
扯远一点,这反差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生活环境和方式直接塑造一个人的气质甚至一个国家的气质。遥想当年满清入主中原初期,康熙、乾隆都喜欢打猎,年年去木兰围场,春围、秋围都是朝廷的头等大事。康熙在他晚年,曾对自己的狩猎收获作过统计:“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口,哨获之鹿已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
这样的皇帝丫能不彪悍吗?国家能特么弱吗?所以相对来说,满清当政初期,还是有点威武阳气,也才有所谓的康乾盛世。都后期几个皇帝越来越衰,满清也越来越没用,阴气沉沉。
同样,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美国相对有进取心和侵略性的国家性格。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样的国家性格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但对于美国来说,从建国初期的十几个英国小殖民地,一步步扩张,蚕食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鲸吞新墨西哥、加州,贯通北美东西海岸,购并原本属于俄罗斯的阿拉斯加,赢得两次世界大战,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短短的两三百年不能说不辉煌!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1:32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19 21:22
老麦把这只鹿悬挂在谷仓,三百多斤,估计够吃一个冬天了。
老麦家的牛仔风格晚饭,样子朴实而用料厚道----这就像老麦的家的为人风格。他们的牛肉煮的很烂,很适合我的口味,再用牛肉汤和牛肉末和胡萝卜、土豆一起烧,风格粗旷,花样少、分量大。屋外的温度已经降到摄氏零度左右,但屋内一伙人围在一起吃,气氛非常温暖。
按照摩门教的管理,吃饭之前必须祷告,祷告词也照例包含对我们这些远方客人的祝福。
在老麦家的这顿饭吃了很久,大约一个半小时,大伙太专注于聊天,似乎都忘记在吃饭了。聊的的内容就是对我来说有点神秘感的摩门教。
话匣子最先是由我打开的,“摩门教和一般基督教、天主教有什么区别呢?”碰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终于可以面对一家虔诚的摩门教徒问出这个问题。
老麦沉思片刻,似乎在考虑如何才能简单地向我这个没有基督教背景的东方人解释这个问题。
“摩门教这个称呼并不非常恰当,正确的名称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Saints),简称后期圣徒(LDS)。简单地说,我们后期圣徒和其他基督教派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我们除了相信《圣经》外,也相信《摩尔门经》(The Book of Mormon)。其次,我们相信先知(暨教会会长)是存在的。”
“那第一位先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
“最早的先知是约瑟·斯密(Joseph Smith Jr),大约两百年前史密斯在小树林中作祷告后见到父与子(神和耶稣)显现的异象。后来,天使摩罗乃在同一晚向其显现三次,告知其关于埋藏在克莫拉丘(Hill Cumorah)丘顶的记载着美洲大陆1000多年文明(主前600年至主后421年)的金页片。4年后史密斯获得金页片,开始翻译,并于1830年出版了《摩尔门经》(The Book of Mormon)。”
老麦所说的日期都可以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可见他是多么虔诚。老麦向我解说的时候,他们全家人都聚精会神的听着,就好象在听一位牧师在传道。
“那后来后期圣徒是如何迁徙到西部的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接着问。
这次是由老麦的儿子Tom回答的,说这一段的时候,他情绪稍有激动,眼睛里似乎泛着泪花。
“《摩尔门经》的发行引来了当时其他众教会与暴徒的攻击,称其出自魔鬼之手,教会也因此得其贬义别名--摩门教,这也是“摩门教”这个名字的由来。从那以后,后期圣徒就开始了悲壮的迁徙历程。教会和圣徒向当时的美国西部国界迁移,总部先后在迁至俄亥俄州(Ohio)、密苏里州(Missouri),然后迁至伊利诺州(Illinois)。教会在密苏里州时所受迫害尤盛。因听信摩门教叛上作乱的通报,州长下达“灭绝令”,用军队武力镇压并驱逐教会。逃至伊利诺州后,教会在5年内将沼泽地造就成当时繁盛一时的纳府城(Nauvoo),人口超过一万,仅次于州府芝加哥。但压迫也随之而来。1844年,暴徒们集结gov-ern-ment军威胁史密斯去卡塞基(Carthage)自首受审,否则将摧毁纳府。无奈,史密斯自首,次日被判谋反罪,在狱中被暴徒枪杀。遇难时年仅38岁。”
说道这里,屋子里的气氛有点低落,我本以为斯密斯死后,情况应该有所好转,没想到老麦接着往下说道:
“史密斯的死并未平息暴徒们的迫害。后任的先知杨百翰(BrighamYoung)带领教会大规模朝西部洛矶山脉迁移,离开美国进入墨西哥,寻求静土以建锡安。1847年抵达盐湖流域。教会的大西迁涉及上万人,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运动之一。不计其数的信徒因饥寒交迫条件恶劣而牺牲在跋涉的路途上,谱写了美国宗教史上最为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幸存走到盐湖谷的先驱者们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团结勤劳,开荒破土,用信心在沙漠中筑就了当今美国的盐湖城,并殖民开垦了闻名于世的“摩门走廊”---美国大西部区域:加州(California)、内华达州(Nevada)、爱达荷州(Idaho)、怀俄明州(Wyoming)、科罗拉多州(Colorado)、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亚利桑那州(Arizona),以及犹他州(Utah)。”
“这么说,后期圣徒的迁徙历史就是美国西部的开发史!”我不禁感叹。
“是的,可以你可以这么说”老麦全家都非常赞同我的观点,这时谈话的气氛也比刚才明显好多了。历经苦难的后期圣徒,最后终于在美国西部涅磐重生,这确实值得他们安慰而又自豪。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1:33 编辑 ]
作者: 雅拉索 时间: 2012-11-19 21:45
哈哈,真心想去那边玩玩,感受一下暴力美学
作者: 唐山小弟 时间: 2012-11-20 00:29
好贴,我会天天来看的
作者: 休闲 时间: 2012-11-20 00:54
好贴,一定要顶!!!
作者: 神行者2 时间: 2012-11-20 21:15
我等只有流口水的份!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09:31
第二章 我在美国开过的那些车
既然发到越野e族,当然要和越野车有关,先回顾一下这次租的车,雪佛兰Traverse LTZ AWD。3.6排量,全时四驱,6AT,典型的美国傻瓜车。四周租金1200美元,含保险。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2-11-21 01:43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09:44
LTZ 是雪佛兰Traverse 系列里面的高配,在美国售价四万美元左右。租金不贵,但费油,简直就是有老虎。内部空间也一般,尤其是第二排,还不如普通B级车宽敞。
奉劝所有去美国自驾的朋友,尤其是要去国家公园的朋友,SUV绝不是正确的选择,
美国的国家公园内的公路路况都还可以,不过狭窄,且非常弯曲,
需要的是过弯能力强的家轿,而不是笨重的SUV,SUV基本上是一无是处!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09:46
在美国开过最过瘾的车当然是美式皮卡了~NISSAN Titan全尺寸皮卡:新车售价3万美元(人民币19万);5.6L V8、5AT、4WD;百公里加速6.9秒;载重900kg、拖拽能力4000kg;每个座位大得都像沙发;木有真皮、木有天窗、木有镀铬、木有GPS、木有DVD 。中米两国人民选车标准天差地别。
皮卡对多数美国人来说,一般都是用来拗造型的,高速公路上看到的皮卡超过90%背后空荡荡。不过这么大的排量开起来真是带劲,一脚踩下去,推背感可以让你热血沸腾。
TJ 你这个小P孩太夸张,我开车有这么惊悚吗?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6 编辑 ]
-
DSC_0168_副本.jpg
(125.21 KB, 下载次数: 3)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09:54
Polaris sportsman 500
全地形车,美国人喜欢叫 4 wheelers ,这是我开过排量最大的4 wheelers ,500 CC
打猎的时候把这车拖出去非常有用!
黑灯瞎火的,开了好久,真过瘾!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09:57
这台已经看不清排量了,应该排量很大,牌子应该是 BUCK.
那天在一个朋友家里喝茶,他不经意地说,“我最近在树林里修了一条路。”
“一条路?你一个开药店的修啥路呢?”我非常疑惑。
他淡定地解释道,“是给我儿子修了一条山地摩托车赛道。”
这位朋友在美国也就算是中产偏上一点点而已,在他看来这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但对我来说还是有点惊愕,在国内要到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拥有一片私家森林并在林子里给儿子修一条赛道?果然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现在回头想想,美国确实是一个令人羡慕、妒忌、恨的国家,可“恨”的并不是美国人账面财富,若论账面财富,中国还是美国的债主。让人“羡慕”的是美国的自然条件,美国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是美国没有中国这么多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如高原、沙漠,美国大部分国土都适宜居住,而且美国东西都沿海,交通方便。再加上美国人口只有中国1/4,所以很多美国中产家庭拥有让人“妒忌”的大片土地----这是普通中国人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拥有的。
虽然当时下着下雨,我还是按奈不住,要他带我去体验一下。很遗憾当时只顾着开4wheeler,忘记拍点他们赛道的照片了。
我在林子冒着小雨开着这台 4 wheelers,相当过瘾,开地太快差点翻车,出国玩,安全第一,以后可不敢了。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6 编辑 ]
-
IMG_6050_副本.jpg
(99.56 KB, 下载次数: 2)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00
当然,最好玩的还是这是台老麦家的 手动档 4 wheelers !
用老麦的话说,这是他的生产工具,而不是玩具。老麦家的牧场地势有点崎岖,有山丘也有河流,对老麦来说4 wheeler是牧场里最好的交通运载工具。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7 编辑 ]
-
IMG_7402_副本.jpg
(156.5 KB, 下载次数: 2)
-
IMG_7397_副本.jpg
(86.96 KB, 下载次数: 2)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01
涉水相当平稳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02
凡是有house的人家,几乎家家有大排量机车,他们用摩托车基本上都是为了玩,而不是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美国人经常说,如果开汽车,你拥有的只是车内空间,如果你开摩托车就可以拥抱自然,天大地大,任君驰骋。美国的机车文化和他们的牛仔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以前西部牛仔骑马纵横于辽阔的大西部,现在美国人喜欢骑摩托车,似乎也是在追寻和体会先辈的牛仔精神。
去美国之前,以为哈雷在美国应该很流行,事实上却未必如此,我去过很多有机车的美国家庭,除了一辆是BMW其他都是日系车。川崎、铃木、本田深受美国人喜爱。在美国,对铁杆机车迷而言,开日系车和开美系车,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品味。极端的情况下,两派形同水火,日系车主嫌开美系车的人不懂车,只会装B,而开美系车主又说开日系车的没文化,不爱国。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民主党支持者开偏向日系车,而共和党人选择美系车的可能性更高。
kawasaki 川崎摩托车 KZ 900,1978年产,年龄比我还大,但性能依旧良好,你可以讨厌日本人,但日本人的做事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7 编辑 ]
-
IMG_5614_副本.jpg
(125.13 KB, 下载次数: 2)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03
经典的 BMW R1100 ,现在R1100应该已经停产,取而代之的是 R1200 ,马力更强,一开油门,引擎的轰鸣声就让我有点血脉膨胀。以前我开过最大排量的摩托车也就125cc ,这个整整大了9倍,能不鸡冻么?
这油箱上貌似还有一个弹孔,不可思议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06
第三章 美国农场主的田园Party
Yakima Cider press Party
十月的美国西北部,秋高气爽,驱车到达华盛顿州Yakima --这是一个连一般美国人都不知道的地名。来此地,就是要和一个朋友来参加一个农场主的田园榨苹果汁聚会 Cider press Party。
Yakima是典型的美国农业地区,是美国的苹果产地,不过近些年来,大批拉美移民涌入,新移民多为中下层,尤其以农场季节工为主。当地的白人渐渐沦为少数民族,不过白人还是比较富裕,基本上是农场主或者中产阶级。
在台面上美国是一个鼓吹种族平等的国家,公开场合任何种族歧视行为或言论都会被谴责。但实际上,白人和有色人种,尤其是新移民还是非常谨慎地保持距离。社交圈完全不兼容,这次的Cider press Party就是一个白人富裕阶层聚会,一共大约200人左右,其中非白人只有5个,我是其中一个。
诶,地球上哪儿都一样,阶级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藩篱。
-
IMG_5861_副本.jpg
(153.3 KB, 下载次数: 0)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08
今天party的主人是当地的一个大农场主,有牧场和苹果园,
据说有几万英亩的土地(呵呵,果然是大地主啊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09
先看看他们家私人停车场,果然超大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10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12
停好车,走过这座木桥,就是party场地了。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13
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客登记,每个人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贴纸上,贴在胸口,然后和在帐篷里的主人打个招呼。
因为现场几百号人,不可能每个人都彼此认识,贴一张胸牌,可以让彼此更容易认识。
我跟Jack说,我们中国来客首先要交红包,交情的深浅一般可以用红包的大小来衡量。
Jack: what`s the red bag ?我回答: The red paper bag with money inside.
Jack 脸上的表情很诧异,直摇头,表示难以理解 ·····
嘿嘿 Jack 天朝你不知道的事情多了,慢慢学吧。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14
贴上胸标就这个样子了
这小亭子很有味道,他们管这叫gazebo ,是一个法语单词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15
去看看美国地主的房子吧,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亲切可爱,没有地主恶霸的那种土气 呵呵
美国人就是这样宁愿花更多的钱去维护refurbish老宅,也不愿意花少点钱去盖新楼。
这房子也一百多年了,在美国也算“古迹”,房子不大,连地下室也才两层,在美国人看来住这样的房子才是有面子的事情。中国人的“有钱人”可能会就得住这样的房子太寒碜了 呵呵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18
切入正题,看看这苹果汁是怎么榨出来的.这是原料,几种苹果,口味有所不同,看个人喜好选择。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21
在榨之前,还要洗一下,这位小美女一直在洗苹果,农场主的后代,干起活来还是很到位,她可不是来打酱油的。
洗完之后,就可以开始榨了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23
现在苹果汁已经实现工业化、机械化生产,榨苹果机已经从几十年前的生产工具,演变成人们的娱乐工具。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类的文明归结为两种,第一种为节约时间,第二种是把节约的时间浪费掉。我们称第一种为物质文明,第二种为精神文明。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8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24
榨出来的苹果汁,纯天然,不含任何添加剂,喝了自己亲手榨的苹果汁后,超市里买来的感觉味道都怪怪的。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26
我对旅行目的地最大的要求就是要陌生,越是陌生的环境对我来说约有吸引力。
在一个陌生的美国Party里,找一小草垛,看着各种各样的人在眼前活动,就好象是在看活生生的西洋镜,这比什么都好玩。
这位帅哥你看起来有点像是来打酱油的
不,我看你是来拗造型的 呵呵
嘿嘿 这么小就开始有淑女范儿了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2:59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42
剩下的苹果渣当然也是宝贝,留着给牛吃
我这个中国人来参加party ,居然“惊动”了这个家族的老祖宗MaryAnn,她特意出来看看我这个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客人。
她对我介绍说,她们家族有出口苹果到中国,量不多走的都是高端线路,
她很惊叹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价格比美国本土高很多,居然还卖这么好。
有苦笑地说:是的是的,中国人现在相当有钱啊,很多人穷的只剩下钱了
他们家族每年都在苹果丰收的季节举办这样的party ,我是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客人,
MaryAnn要和我合影,说这很有纪念意义,嘿嘿,咧开嘴巴笑一个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45
西方人的party,必须要有音乐,所谓上流社会当然不能用音箱功放,那就逊掉了,必须得安排一个乐队来助兴,看上去才有点“品位”。
说老实话,以我的西洋音乐鉴赏能力,我真的不能判断他们的演奏水平是高是低,但我可以确定他们玩音乐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这种快乐也感染了我。
中国人常说“及时行乐”,而美国人喜欢说“to eat ,drink and be merry”,从字面上看美国人比中国人实在,“吃喝玩乐”,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快乐的生活没那么复杂。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3:00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0:55
乐队成员Ray看见我这张东方人面孔,主动上来和我说话,非常热情,
嘿嘿,在遥远的美国乡下,这让我初次体会到我这张中国脸的价值。
Ray执意要教我弹奏这个乐器,这对我这个乐盲来说,难如登天,我的表情也越来越凝重 |||
形势不妙,赶紧转移话题,我对Ray说,你这牛仔帽子真酷,我以前只在美国西部电影里面见过,Ray很高兴地说,我给你戴上 ,可以不学乐器了,这下我的表情也轻松了~~~
童鞋们以后也要注意,遇到外国人别太过于热情,这样会让老外有点紧张哦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1:03
party 上的点心非常好吃,都是当天手工制作,原来在美国除了垃圾食品意外,还是有很多好东西。说实话,其实美食也是没有国界的,只要你用料扎实,肯花时间用心制作,那做出来的毫无疑问就是美食。
如果用地沟油、健美猪肉,甭管你再怎么用心,也甭管你做什么花里胡哨的菜系,那也是一堆垃圾。
同样,如果你像美国快餐店那样想偷懒,什么都拿来油炸,那再好的料也白搭。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3:01 编辑 ]
-
IMG_6336_副本.jpg
(143.94 KB, 下载次数: 2)
-
IMG_6337_副本.jpg
(87.33 KB, 下载次数: 2)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1:04
美国的party的特点就是轻松,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社交场所,让客人有足够的时间交流。你不用花心思去决定送多大的红包,也没有人逼你喝酒,爱吃的吃 ,爱喝的喝,虽然是一群不干农活的人刻意营造出来的田园party,但也让人感觉非常暇。
从河对面拍party 的场景,MaryAnn看到我,向我挥手致意。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1:04
这样的party 你也可以像这位老兄一样找一个草垛,发发呆,几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1:06
确实时间过得特别快,一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临走之前,MaryAnn 还送我一加仑新榨的苹果汁。
真心感到不好意思,
轻轻地我来了,什么礼物都没有带
轻轻地我走了,吃饱喝足,还顺走一加仑苹果汁····
作者: 游遍天下qz 时间: 2012-11-21 12:29
不愧是西部牛仔生活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04
第四章 美国中产的退休生活
Mendocino 距离旧金山250公里,是美国加州著名的疗养胜地,很多退休的老年人在这里购置房产安度晚年。
美国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养老地产,由开发商组织开发,小区配套包含老年护理等设施。
价格非常低,一套占地300平米,建筑面积达200平米的平房,含花园和车库,售价也才15万美元,但购房者者只能获得房产的所有权,却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是主房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05
这是客房 和客房内部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2-11-21 05:09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10
屋内设施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23
老头是个天生的厨子,他烧的三文鱼是我吃过味道最好的
美式炒菜?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25
n种谷物的混合物,味道奇好
最后的成品是这样的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29
他们还特意为我们准备了筷子,非常贴心。吃饭的时候,Nancy说他们有一个独生子,住在旧金山,娶了一个结过婚有两个孩子的女人。
我接着说,中国人观念比较保守,如果我娶一个这样的老婆,我妈非气死不可,还是你们美国人比较开放。
老头子Rik马上挤眉弄眼并苦笑地说,事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哦|||
Nancy显然不愿意继续这个话题,转身要去厨房给我们拿了一瓶汽水
是啊,延续血脉、繁衍后代子孙是人的本能,全世界的老年人应该都喜欢天伦之乐,但如果你的膝下的小孩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总归是一件不太完美的事情···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30
酒足饭饱之后,老头一定要带我看看他的宝贝
这个R1100,前面已经提到过,开起来确实很爽,老头的业余爱好就是开着摩托车去兜风。
中美两国的老年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美国老年人比较独立,会开车、会上网,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他们喜欢住在郊区,偏向于独独居。
60岁以上的中国老人,一般不精通网络,也不会开车,和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的距离越拉越大,他们喜欢居于闹市,方便、有人气,可以跳跳舞、打打麻将。
曾经有一个留学美国的同学,出于孝心把爹娘接到美国住了几个月,
临走之际,老人撂下一句话“太无聊了,我死也不回来了”!
可见中美两国老年人生活方式的鸿沟是多么深。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31
老太婆Nancy则更酷,现在的业余爱好是hiking远足,几乎走遍了美国知名的山区。Nancy开车风格非常冲,她开斯巴鲁outback 3.6带我们去hike,加速的时候喜欢踩地板油,这让我这个年轻人都感觉很给力。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32
Nancy 带我们去 Pygmy Forest in Van Damme http://www.mendocino.com/?id=510
这地方如果不是本地人带路,自己还真找不到。
这里以前是海底,所以土壤肥力很差,所有的树木都长不高,看上去虽然很小,但实际上都是几百年高龄的老树了。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33
再往里面走,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树越来越多。而且看到很多几十年前的树桩,二战以前,此地的主要工业就是伐木业。美国的发展史非常短,加州的发展史就更短,过往的上百年,加州从莽荒之地摇身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加州的Google、Apple、好莱坞,代表了人类产业链的最顶端,真是奇迹!我蹲在这个树桩里面,显得如此渺小。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36
第五章 盘点一下我去过的“国家公园”
网上介绍美国国家公园的帖子太多了,本来不想写这一章,但是此行国家公园是重点,不写又不甘心,象征性盘点一下我去过的国家公园吧。个人感觉最喜欢的是 Sequoia NP, 网上不同翻译和多,权且当它是 红杉国家公园吧。美国西部多数国家公园给人的感觉是干燥、荒凉,不是说不美,但总归是没有什么生气,我喜欢生机盎然,有山有水有树木的的地方。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37
曾经有朋友对我说,Yosemite 的树也很大,如果去优胜美地的话,就没有必要去Sequoia 了。这次我两者都去了,感觉Sequoia还是非常值得去,即便你也去Yosemite 。
因为sequoia的巨树比Yosemite大,而且量多,身临其境,非常震惊!
这棵树算小的,不过最大的那几个巨树被栏杆保护起来,不让人靠近。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37
The General Sherman tree 谢尔曼将军----地球上最大的树!
看看左下角的人,是多么渺小。
将军树(主要参数)树龄:2200年。
底部以上高度83.8米,地面周长31.3米,底部最大直径11.1米,平均树冠阔度32.5米
树干估计体积1,487立方米,树干估重1,121吨,总估重量2800吨。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38
红杉树盘根错节,不仅抗旱、抗虫还抗火灾,所以长命、硕大
不过,无论怎么样的天赋也需要人类的保护,此树幸亏长在美国,受到良好保护。
如果长在天朝,有谁能保证在太祖爷大跃进的疯狂年代,不被砍了支援“国家建设”?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43
还真是烧不死的神木!此树在不久前刚被烧过,树不但没有被烧死,树皮上的害虫统统完蛋,等于做了一次保养 呵呵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44
所谓长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神木
我站在神木的尸体就好象是站在一个大岩石上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45
另外一个我个人觉得不错的国家公园是冰川国家公园,只是可惜,去的那天时阴时晴,能见度不高,照片质量非常一般。冰川国家公园 在蒙大拿州,靠近美加边境,和黄石、大峡谷比,这里的中国人非常少。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46
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可以 ,能见度尚可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47
不过,等我们开车抵达主要景点的时候,乌云就来了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48
后半程用了一天时间走马观花了 Zion 和 Bryce canyon两个国家公园。两个地方都比较干燥,对我来说,走马观花就足够了。
那一天,天蓝的有点过分~~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49
hiking trail,走过一个悬崖山洞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49
凭栏远眺,峡谷里面的汽车犹如蝼蚁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50
Bryce canyon 和 zion 大同小异,肉眼看非常壮观,相机却很难表现出来[attach]15642775[/attach]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51
处于半荒漠状态
人呆久了,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作者: 自然之子 时间: 2012-11-21 13:52
好帖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53
这是 Bryce最知名的景观,现场看看很震撼,本人摄影水平一般,拍出来很平淡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56
2012让黄石名声大震,在中国最有名的美国国家公园应该就是黄石和大峡谷。黄石应该中国人最多的国家公园吧?即便在淡季也满园都是中国人。
大伙出了国最好时时刻刻小心自己的行为,多数中国人的素|质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少数人的行为确实非常丢|人。
在黄石我看到随地扔东西的、吐痰的、随意变道超车的,随意下车接近野生动物的都是中国人 。
-
IMG_6804_副本.jpg
(105.5 KB, 下载次数: 0)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3:59
到处弥漫着一股臭鸡蛋的味道
黄石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公园,是学习地质学的好地方,但本人已经过了求知欲很强的年龄,看看就好 看看就好。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00
我觉得这种张照片还可以,元芳你怎么看?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01
深不见底的热泉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02
Grand Teton大提顿国家公园就在黄石的南边,如果天气好,应该比黄石更漂亮。
可惜,那天阴云笼罩 ,根本拍不出什么好照片。
好在遇到本地人阮哥,开着他那硕大无比的SUV,Excursion 6.8 带我们逛了一圈大提顿。
阮哥是典型的美国人,对他来说大车是必需的,否则进出太不方便。
-
IMG_7004_11.jpg
(729.54 KB, 下载次数: 0)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03
Excursion 6.8 limited ,传说中的SUV之王 ,坐满9个人,毫无压力。
我总觉得一个人开这么大车有点奇怪,而且太费油了,问阮哥:你平时上下班也开这车吗?
阮哥看了我一眼,好像也听出我的意思:嗯,俺们这里都兴开大车,现在油价确实挺贵,有点吃不消,不过开习惯了,没办法。
确实这样,怀俄明、蒙大拿一带几乎家家开大车,而且马路上70%以上的大车里面都只坐一个人,老美习惯了低油价,以后日常还长,你们就慢慢适应吧。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04
阮哥对大提顿非常了解,马上驱车带我们去看Bison野牛 ,大群野牛在马路上懒洋洋,生怕他们把我们的车撞翻了。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05
个人认为,相比其他公园,大提顿的游客接待中心是非常精致漂亮的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09
离开大提顿的时候看到很多动物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09
最后一个去的国家公园是 yosemite 优胜美地,这里值得花几天时间去徒步,细细品味。如果只有一天时间走马观花,一定要去一下tunnel view (隧道景观)
。好几个美国朋友都推荐这个景点,用他们的原话说就是:It's a great view that changes dramatically with lighting and weather. Worth several visits. (这是非常雄伟的景观,它体现了光影、天气在短时间内巨变所带来的震撼力,值得再三游览)。在进入隧道之前,一切还都是那么平淡无奇,进入隧道后周遭突然变暗,那个隧道可能历史久远,不像中国新建隧道的内表面都用水泥找平,在车灯的照射下,你可以看见隧道内表面突兀的石头,有些地方还有山泉渗出,而且隧道也很窄,只能容得下2台车,大约开了一小段路,眼前豁然开朗,景色雄伟。
作为中国人,我觉得tunnel view就如同是陶渊明“桃花源记”场景的真实再现,这里抄袭、窜改一段陶大师的原文,请陶大师海涵:
“临近tunnel view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开车,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两车。复行数百米,豁然开朗。所见高山挺拔,树木俨然,游人如织,景色壮美。”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3:02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13
优胜美地是远足和攀岩的好地方
圣海伦火山(Mount St. Helens)
在1980年的喷发前,圣海伦斯火山因形状匀称,山顶布满积雪,很像日本的富士山,故被称为“美国的富士山”,吸引了众多旅游者。
圣海伦斯火山休眠123年后于1980年3月27日突然复活﹐5月18日的喷发最为剧烈﹐烟云冲向 2万米高空﹐火山灰随气流扩散至4000公里以外﹐撒落在距火山800公里处的也有1.8厘米厚。火山附近河流被堵塞﹑改道﹐许多道路被埋没。熔岩流引起森林大火﹐周围几十公里内生物绝迹。由于山地冰雪大量融化﹐形成汹涌的急流﹐加之上升气流中的大量水汽在高空凝结﹐暴雨成灾﹐使冲刷下的火山灰形成泥浆洪流﹐从山上倾泻而下﹐严重破坏了沿途的农田﹑森林及一切设施。火山喷发后﹐附近地形发生显著变化﹐原来的火山锥顶部崩坍﹐形成一个长3公里﹑宽1.5公里﹑深125米的新火山口。这次火山喷发造成60多人死亡﹐390平方公里土地变成不毛之地﹐损失巨大﹐是美国历史上﹐也是20世纪以来地球上规模最大的火山爆发之一。近年来﹐它仍有活动。
(下图来自网络)
那天去圣海伦,天下大雨,啥都没有看见,只能在游客中心看电影。
经常 看见老外嘲笑中国人英语标识的低级错误,其实美国人的中文标识也很蹩脚。
不信你看看下面的标识 呵呵
美国是我们教科书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也是传说中最商业化的国家。但美国的国家公园显然没有“经营头脑”,根本没有对这么好的旅游资源进行“商业化深度开发”。
游客中心除了一个小卖部就没有其他商业设施,售货员也一副无所谓你买不买的样子,更加没有推销员像苍蝇一样在你身边打转。
中小学生不但可以免费来参观,还有讲解员耐心的讲解。这群小朋友就围坐在地上听课,相比枯燥无味的地理书,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吸引学生,效果当然也更好。
和国内的博物馆不同,这里的展品是开放式的,小孩子触摸过以后印象应该可以更加深刻吧。
凭那张“万能”的国家公园年卡,这里看电影也是免费的。
[ 本帖最后由 teafox 于 2013-1-18 13:04 编辑 ]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15
第六章 Hayden湖区“共和党|党支部活动”
Hayden lake 位于爱达荷州北部,靠近加拿大。湖本身没啥名气,但很多人在这里买下别墅作为summer house ,夏天的时候住在这里半年避避暑,冬天又去南方的房子住。
一个朋友的朋友BOB知道我们来美国玩,且经过Hayden Lake ,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但对中国又非常感兴趣,当时正值美国大选,中国是非常热的话题,作为共和党的铁杆支持者,Bob很想通过我这扇窗口了解一下遥远的中国。
一般人中国人眼里,共和党尤其是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素来对中国不是很友好,同行的朋友听说是共和党,心里有点嘀咕,担心共和党人是不是不好相处。我说怕什么,又不会把你吃了,难得的机会,去长长见识也好。
以西方的标准,共和党算偏右翼政/党,共和党虽然听起来往往对中国不友好,但和中国建交的尼克松是共和党,那个和中国也处的不错“傻乎乎”的小布什也是共和党。在我眼里politician不是“正常人”,不能看他们说了什么,而要看他们做了什么。
hayden 湖区有点偏远,手机信号全无,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这座密林中的房子。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16
house 沿湖而建,视野开阔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20
开放式厨房,和客厅、餐厅连在一起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23
客厅外的走廊
作者: teafox 时间: 2012-11-21 14:23
从走廊望出去是他们家的私家游艇码头,晚来了1个星期,因为天气变冷他们已经把游艇收起来了
欢迎光临 越野e族论坛 (http://bbs-old.fblife.com/) |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