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姿漫语】 不 懂

[复制链接]
清姿

104

主题

513

帖子

2431

积分

e族大天使

Rank: 3Rank: 3

注册2012-2-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2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姿 于 2017-7-31 21:34 编辑

不    懂


     朋友送给我一串砗磲项链,白如梨花映雪,光泽莹亮透眼,说此物被尊为佛教圣物,握在手里把玩,颗颗圆润,珠珠泌凉。我本俗人,不进大小庙堂,不拜诸位菩萨,但心有敬畏,尊重宗教。彼时手持佛物,静思奇妙,眼前只觉香火袅袅,僧袍猎猎,经声阵阵,周围似有香炉、松柏和庙宇都环我而来,又离我而去......

    砗磲在手,似乎捧了一尊佛,我从来没有跟佛离得这么近,大有一瞬被感染净化之感。

    从一个凡夫俗子的角度来看佛,大抵有三种想法:一是置身佛外,人世活着无非苦乐掺杂,佛的世界并不想再去参与;二是觉得世界大同,佛与人的世界并无二致,好坏善恶,打杀算计一应俱全,佛与人何其相似,那一部《西游记》传世至今,再没有人比吴承恩先生把人与佛的种种可能写得精彩绝伦了;三是除非自身具有慧根,与佛有缘,愿意接近佛,受此感化,进而灵性顿现,是为大慈大悲。放眼众生纷纭,世相繁杂,都太容易鱼目混珠,人云亦云。

    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发现身边一些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包括迎面而来的路人,他们的脖颈上、手腕上戴着各种据说跟佛有关的珠珠串儿,这些大小珠珠儿一定有些什么说辞,不是乱带的,我不懂,所以我不戴。

    朋友把这串砗磲送给我的时候说,你戴一些佛家的圣物也好啊,能抵抗一些人力不及的邪气呢!闻听此言,我环顾左右而惊慌,周围没有一丝风,正午时分,头顶一个大太阳在火辣辣地烧:“有邪气?在哪里?我怎么什么也感觉不到?!”

    朋友很认真地说:这青天白日的,我们肉眼凡胎,怎么能够看得见......看不见?!这就更使人惊恐了!朋友的回答并没有让我满意,倒使我觉得她神神叨叨,大有迷信之嫌。

    没过几天,一位平素不爱说话的同事递给我一本佛书,这本书书页泛黄,页面微卷,看来是翻得有年头了,她什么时候看的?我怎么不知道?怎么旧识新友都在做跟佛有关的事啊!翻开一页浏览,是为《楞严经》,记载佛有一次问他的门徒从何种方便之门,发菩提心,证圆通道。众菩萨罗汉总共说出二十五个法门,书中一一列举,而我竟不识一“门”。佛家的门,我从未推开过,又如何识得?!

    但各自又都有各自的心门。陶渊明看到了枝头鸟鹊,便有了“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烩炙诗句,他的眼里自有一片天地。木心先生早年在监狱时曾偷偷书写万言的蝇头小字以求精神释放,灵魂出脱,他的心中自有万千自在。龙应台亦曾写道: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世界之大,奇妙之多,能解释的不能解释的,都抵不过一个禅定。

    也会在某个微雨的夜晚,突发兴致走在乡野的小路上,听风迎雨,入静出世,本来心无旁骛,蓦一想眼前那黑暗荫处有几座旧年老坟,细思极恐,再无雅致,便急急归奔而去。等平静之后,再想那所谓邪气,无非来于自身罢了,于老坟何干,日久年厚,露清霜冷,坟中不过一把灰而已。

    这是我等俗人之感、之念、之触动。《无常经》有语: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一语释尽人生黯淡,唯“生”欣喜,但就是不说。

    一日在单位,业主约了租户谈租房事宜,在谈之际,业主说起房屋装修时请禅师稳过风水,去过煞气,那位租客听后面目凝重,有恭敬之意,后两位相谈投机,租户说起前几日去开封相国寺拜佛之事,并提及自己是佛门俗家弟子,业主立即站起来,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本人佛家法号:如空......

    我与这位业主相熟数十年,早已是朋友,她皈依了佛门,有了法号,这都什么时候的事啊!而她一边给我讲文殊菩萨是我的本命佛,一边给我约好时间去市区的一家道观听道,我说,你不是佛门弟子吗?她说:佛道不分家!

    佛与道同为宗教,各为其道,朋友说佛道不分家,而我在佛道的门外,无法臧否其言论,但我身边的一位资深道教人士说:话说得好听是佛道不分家,但佛与道也自古不相容啊......在我看来,此佛道之谈恰如天下世事:乃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想来老子有言“道法自然”,讲究“不争”,可此言既出,怎么觉得是在“争“啊!

    我于是开始重读老子《道德经》,老子是道教的祖师爷,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粹总要通晓一二方能说得过去。我不禁思索,为佛从教,是为求得一个心静笃定呢,还是真的与佛与神一样与世无求,这是一种时代潮流呢,还是一种文化大同,原来人到中年,佛与道可以左右相携,共同进退,这是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有天,偶尔相遇一位多年不见的同学,她自称信佛有二十年了,逢初一、十五都会去寺院听经,感悟佛性教化,她的脖间佩戴着一串雪白的砗磲,与我的那串相似,突然萌生兴趣,好想知道它的材质,便向她求教,她惊奇地说:“你不知道么?这是海洋里的一种贝壳做的!”

    “可是,佛家主张不杀生的,怎么会用贝壳做为佛教的宝物呢?”我疑惑道。
   
     同学一愣,皱眉做思索状,最后嗫嚅道:“你说的也对,其实我也不懂......”

     打电话给那位送我砗磲的朋友,问她,她含糊不清地答道:”砗磲就是砗磲啊,有可能是自然而死的贝壳啊,人生本就浑噩,搞那么清楚干吗?!”原来她也不懂!我更是不懂了。

     后来,我在百度里查到:佛教中所谓砗磲者,指深青或紫色的矿石或玉石,代表石类中的某种珍宝之意,并非杀生取壳作为念珠或供养佛之物品。

    似乎是懂了,仅是似乎。忽然想起郑板桥先生的一句话,难得糊涂。可反过来一想,谁不是在糊涂中度过一生呢......

农民工BG7CEH
实名认证

5827

主题

4万

帖子

8万

积分

e族炽天使

Rank: 9Rank: 9Rank: 9

注册2009-1-19

越野e族赛事精英越野e族优秀会员越野e族公益助学越野e族SUV BASE 优秀会员勋章

QQ
沙发
发表于 2017-8-5 00:29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糊涂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温馨提示

手机版|FBLIFE.COM

GMT+8, 2024-11-17 03:51 , Processed in 0.447067 second(s), Total 9, Slave 7 queries ,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