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察瓦龙返回到六库已经好多天了,可我的心还在石门关以北那如诗如画的风光里,梦中常常感觉到自己还驾驶着车行驶在那充满无比危险的大峡谷中。那是条不是公路的公路,细如游丝般悬挂在怒江边的悬崖陡壁上,醒来一身冷汗,几分欣慰。 3月4日,我们一行4人逆怒江北上。车过石门关,我们便驶进了一个神话般的“王国”里。从丙中洛行车9公里,江对岸缓坡上闪出了一个村庄———吾里。同车的人都被眼前闪出来的这个怒江大峡谷中最美丽的村庄惊呆了。此时,一道道阳光穿过云层柔情的照耀着村庄,一栋栋依山而建的木楞房散落在青稞地里,房前屋后是一树树开得正鲜艳的桃花,把村庄装点得像仙境一般。房顶上轻悠悠地飘浮着袅袅炊烟,在阳光的照射下如一缕缕轻纱。一条小溪从山顶直泻到谷底,把村庄一分为二后汇入怒江,归于欢乐和光明的溪水,令万物张扬的溪水,缔造生命的溪水,让我想起了母亲的乳汁。溪的两岸悬挂着一根绳线,绳线上挂满了经幡,远远望去,经幡随风飘动,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舞蹈在山水间。一群从遥远的西方来的漂流者,安营在村庄下面金色的沙滩上,艳红的帐篷更加衬托了怒江的动人,村庄的美丽。我们以为这是一个藏族村落,一问才知有53户怒族和2户傈僳族,是一个典型的怒族村庄。 过了吾里,我们继续行驶在怒江西岸。江水在流动,如画的风景在流动,我的思绪恰似跳动的音符,如我驾驶的车不停的激动跳跃。怒江两岸奇峰迭起,一座座山峰让人痴迷。江对岸有一条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古道与我们并行,那就是有名的滇藏德拉姆茶马古道。车过尼大当大桥,简易公路转到了怒江东岸,新建的尼大当大桥和饱经沧桑的朝红桥并立于江面上,老桥是1969年建的,新桥投入使用还不到三年。我把车停在桥边,坐在老桥上,看着时光的流水悄无声息地从桥下流过,江中一叶小舟飘浮着打鱼郎甜蜜的希望。古老的茶马栈道上仍有马帮在行走,赶马人嘹亮的山歌此起彼伏,回荡在峡谷间。我说不清自己是在远古还是在今朝,一颗心飘向了莽莽苍苍的历史深处,聆听依旧摇响在古道上的驼铃仿佛是在聆听一个远古的传说。 又一个神话般的村庄———秋那桶,出现在了眼前,这是怒江最北最边远的一个村庄了。停车步入村中,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书上一定是描写这儿的。那一树树桃花,一片片青稞地,让人感觉跌进了一个红色与绿色编织的世界里。郁郁葱葱、青青翠翠,绿得那样万种风情,千娇百媚;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红得这样惊心动魄,震撼心灵。这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庄,40多户人家,有怒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和独龙族。居所是典型的怒族风格,木楞搭架,石片覆顶。村子两边有潺潺的小溪流淌,村民们在小溪流经的高石板处接木槽引水浣衣、洗菜,在木槽下安有一个个微型水力发电机,供各家各户的照明、生活用电。秋那桶是古驿道的必经之路,遥想当年,在那关山阻隔交通不便的岁月,那些远走藏乡的马帮,在这儿作最后的休整,等待他们的便是“无人区”,一座座雪山,一道道深箐,“西出阳光无故人”,“壮士一去何时回”。 离开秋那桶,我们驱车进入了雄险的那恰洛大峡谷,道路逐渐升至碧罗雪山的山腰,原来的古道并没有走这条线,古道离开怒江跃进了大山,老古道无法穿越怒江两岸的一个个万丈绝壁,只好翻越海拔3813米的松腊腊卡雪山,进入西藏境内,而新建的公路也随山势而转。茫茫的那恰洛大峡谷,风景更加迷人,一道道、一条条、一丝丝、一缕缕瀑布悬挂在怒江两岸,两面的大山几乎还是原始生态,怒江在这一段最激、最险,在这怒江的枯水期,我们仍然听得到大怒江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怒吼,江两岸的石头被江水冲刷得千疮百孔,千奇百怪,在被人们叫做“骷髅滩”的地方,近四公里长的江岸上,散布着的石头像一个个白白森森、大大小小的骼髅。然而我已经顾不上观看这些奇景了,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开车的手在微微颤抖,车在悬崖峭壁上如一只壁虎在滑行,线一样的路让我怀疑能否容纳得下四个车轮子。路下是万丈深渊和汹涌吼叫的怒江。抬头上看,时有狂风夹着树叶的枯枝在乱飞,碗口大的石头被风从山顶吹落翻滚而下,在公路上轻轻一跳又跌落在路下的深渊,听不到一点响声。只要半把方向打不对或车轮打滑,后果不堪设想。 转过一个急弯,前方突然开阔了。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三座金字塔一样的山峰,三座山峰一座比一座高,依次排列到怒江西岸。接着怒江江面上出现了一个心形的沙滩,江面很宽。由于正是枯水季节,江水流向了两边,中间现出一个近一公里长的心形沙滩。在江边,一个充满诗意的村庄又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进入了西藏第一村———松塔。松塔村左临怒江,右依碧罗雪山,属于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站在公路上向下看,村落居屋层次分明,有的为典型的怒族房屋,有的为藏式建筑,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每家房顶上都飘荡着经幡。一路伴随我的森林不见了,一路盛开的桃花不见了,四周的山像被火烧过的一样,灰黑发亮。唯一还与云南境内相同的是村子房前屋后的那一片片绿油油的青稞。我们下到村子里,没有看到一个大人,一个跑出来为我们打狗的少女告诉我们,大人们都过藏历年去了,我们来得正是时候,这几天正在过年。少女17岁了,还在上学,读小学四年级,我们有些惊讶,可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她的普通话讲得很好。后来我们所到西藏村庄,发现大部分人都能讲流利的普通话,不会用普通话与我们交流的一定是云南人或四川人。过藏历年,那一定是藏族了,可这个村子却全部是怒族,这真让我们没有想到。少女告诉我们,她们已在这儿生活了21代。我们在少女的护卫下,冲出狗群的欢迎圈,下到江边。由于没有大人,面对怒江水,我们要踏上江心的沙滩是不可能了。少女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跳上了一只竹筏,我们面面相视,还是上了竹筏。竹筏在碧波中游弋,我真正体会到了“飘”的感觉,天在水里,云在水里,人在江中游,心在天上飘。叩拜在江心上,这颗由千百万枚各色卵石结成的“心”,是怒江女神献给太子雪山的痴情吧? 路越走越狭窄,山越走越荒凉,怒江水越来越小,峡谷越来越深,心越来越加速跳动,然而怒江的神奇却越来越让人惊叹。一弯又一弯的怒江,将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勾画得无限精彩,那座座雪峰似神话、似仙境。一个个从峡谷深处闪出的藏家村庄,如唐诗、宋词、元曲,只要一翻就是一部厚重的史诗。突然,眼前,一堵巨大的滚石流,犹如瀑布一泻而下,直插江底。这就是当地人“谈之色变”的“滚石坡”?车要从石瀑里冲过,我远远的停下车,不知是过还是不过。环顾石瀑,只见山体岩壁裸露,石瀑高约3500米,宽约1000米,碎石从高高的山顶不停滚滚而下,飞入江中,溅起数丈浪花,发出轰鸣般的巨响,震得人心发怵。一位村民告诉我,今年就有四辆车在这里被砸烂,一辆被滚石流推进了怒江,人车全无,我听得毛骨悚然。挂上前后加力,冒险加速冲进石瀑里,滚石在车前车后车顶飞,几乎放不下四个车轮又成35度陡坡的公路,让人心惊肉跳,车轮子在碎石上不停的横滑……好在有惊无险,我们终于安全冲出了石瀑。 到察瓦龙已是下午五点。察瓦龙乡gov-ern-ment所在地坐落在怒江东岸的一个台地上,这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小镇,才从更远的山里搬来不久,建筑设施并不多,只有两家食宿店、四家小卖部,乡里所有机关在一个四合院里办公,街道还是土路,有马匹自由游荡,风一吹尘土飞扬。四周的山高插云霄,光秃秃的,像被大火烧焦了的一样,唯一的绿色是那一棵棵生生不息的仙人掌。街道后面的山崖上有一群绵羊在寻食,让人不得不为生命的伟大而感叹。西下的落日照耀在远方的太子雪山峰顶,一片金碧辉煌。一条条小道从江边向太子雪山延伸,记录着朝圣者的足迹。正在过藏历年的藏族同胞,见到远方来的我们,热情的捧上青稞酒,拉着我们进入了歌舞的海洋…… | |
摘自:怒江报 | |
发布日期:2006-6-8 15:32:50 |
原帖由 秋天 于 2009-4-8 17:47 发表
贴上丙中洛景区门口的说明图,
位置图,
3891439
路线介绍,主要是给徒步介绍的,
3891440
这条路如果确能走通,并且通往川藏南线并入滇藏线,以后从云南可以怒江入澜沧江出,增加了许多景点和乐趣。
...
原帖由 途乐兄弟 于 2009-4-10 15:46 发表
今年就能修通,可看我的帖子http://bbs.fblife.com/viewthread.php?tid=649437&extra=page%3D3。
原帖由 秋天 于 2009-4-10 15:58 发表
兄弟,您的大贴已经拜读好几遍了, 还不是很清楚您的路线.
是从贡山去了察瓦龙又原路返回吗,
是从贡山又去了独龙江乡又原路返回吧,
是从贡山绕六库去的茨中-香格里拉吧.
如果是这样就尚在预料之中.
您倒 ...
原帖由 李由 于 2010-3-15 11:40 发表
丙中洛-察瓦龙-察隅,轿车首次独驾成功穿越
最为详细的丙察察线路、路书帖。含路程公里数及大量路况帖图...........
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1627637&extra=&showthread=&page=1
欢迎光临 越野e族论坛 (http://bbs-old.fblife.com/) | X3.2 |